一、辽契丹族服装
2、契丹族女子服装
1)女子首服
(1)发型
契丹女子的发式简单。
女子未出嫁时髡发,

出嫁后则开始留发,嫁后梳髻。
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背光后盘髻,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的余发作装饰。女子额间以带扎裹。和契丹男子所不同的便是头顶中央留一块发以束髻。


(2)面妆
契丹女子喜欢以黄色或金粉涂面,称“佛妆”。
宋朝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先公言使北时,见北使耶律家车马来逐,毡车中有妇人,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
《坚瓠补集匀面尚黄》中有“辽时,燕俗妇人有颜色者,目为细娘……宋人彭汝砺诗:“有女天夭称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的记载。
契丹妇人喜好贴面花,最流行一种鱼形的面花。《辽史拾遗》中记载:“契丹鸭渌水出牛鱼鳔,制为鱼形,赠遗妇人贴面花。”

契丹女子的佛妆在整个冬季"日日加敷",至春日时才洗去,也就是说整个冬天,契丹妇女上佛妆,满脸涂黄,宛如戴着一个厚厚的黄色面具。
契丹女子的"佛妆"具有明显的护肤护肤意图,也可以说是,基于美容养颜的实用目的而采取的一种面饰方法。"佛妆"出于护肤的目的,不用铅粉打底,要清洁面部后直接素面涂黄。中原女子的"额黄"仅将黄色颜料染于额际,而"佛妆"则是涂满整个面部。
南宋文人韩元曾诗云:"应怜雪里昭君怨,洗尽铅华试佛妆。"明确表示上"佛妆"时要洗去铅华,这是对北方妇女面饰习俗的真实反映。

(3)首饰
辽契丹人喜好佩戴耳环或耳坠等耳饰及璎珞、项饰、手镯、指环。
摩羯耳环、琥珀璎珞、盾面指环为契丹人所特有,且男女皆可使用。
耳饰的凤鸟、飞天造型,手镯表面的花蝶、婴戏及缠枝花装饰题材与唐宋头饰艺术一脉相承。
金步摇、镯端的金龙首造型及环面的立体动物装饰,则体现了与北方草原金器传统的关联。





2)女子服装
(1)团衫
辽契丹族和金朝女真族女子的上衣,俗称“团衫”。
衣体宽肥、直襟交领、无缘饰,两侧腋下多襞积、侧缝有开衩,常用罗、纱、锦、布帛制成。色彩用红、黑、灰、淡黄、白色。


(2)襜[chān]裙
襜裙是辽契丹妇女喜穿的一种罩在裤子外面的薄裙。
襜裙一般裁剪成半圆形,围合在身前形成两道交互叠映的弧缘,在腰部打满密密的细褶,形成上窄下阔的扇形,下摆膨胀的多褶裙,有轻、透、飘逸和蓬大的效果。

《金史·舆服志》记载:契丹“妇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遍绣全枝花,周身六襞[bì]积。上衣谓之团衫,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领左衽……前拂地,后曳地尺余,带色用红黄,前双垂至下齐。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此皆辽服也,金亦袭之”。
(3)捍腰
捍腰也称扦腰,是契丹人颇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品,属于腰部饰物。
捍腰前部高而后部窄,两侧用云头等纹用皮革制成,围在腰间。


(4)钓墩
钓墩是指一种契丹人使用的套裤,只有两条裤管,无腰无裆。契丹妇女裙内多穿裤。裤有合裆长裤和分裆套裤。内用的分裆套裤称“钓墩”或“吊墩”。


(5)鞋履
契丹女子不缠足,冬季穿圆头高靿靴,并染成不同色彩。夏季穿圆头麻布鞋、丝履和蒲草鞋。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