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季有每一季的特点。北方这季多风,风吹着冰雪融化,吹着草木生发,吹开桃、杏、梨、李花。记得那时候在库尔勒,每年这季从早到晚呼呼地刮风。从季初将梨花陆续吹绽放,再渐次将白色的梨花吹落,直到季末;从街道两旁梨树上升腾起一团一簇雪白的霞,到云霞最终铺落到街道,整天的春风才止。
小草在拼命地向上,它需要沐浴阳光;根系使劲向下扎,它需要泥土的养分…这一季,万物显露无穷生机,抓住这季的机会,就是为秋收冬藏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意思就是孩子小时候的一些行为表现,往往影响着他成年后做事情的风格,也就是说基本决定了孩子以后是什么样子。也有看法说“三岁看大”。是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七岁看老”则是指在七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是唯一一个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大脑会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形。”一个人三岁前的大脑发育,就像计算机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三岁以后的发育相当于等待编程的过程。
所以人幼时的生活经历将会极大地影响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程度。
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们常爱说:幼儿园的教育重要,上了一年级又说三年级重要,等上了三年级又说青春期更重要…究竟哪个年龄段最重要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0岁到18岁分成六个成长阶段,每个阶段环环相扣。一个人哪个阶段没有得到相应合理的养育,吸取不到适合的心理养分,与下一阶段对其的培养,无法形成有效链接,就将直接影响人成年后不同能力的养成。并且前一个养育阶段一定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竞争期,没有吸收到来自身边环境给其积累的足够能量,上学后就会胆小、不自信、学习上缺动力、没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厌学现象的发生,会集中在刚入一年级和青春期两个时间段的原因。
所以,一个人从0到18岁间的成长、或说一个孩子的养育,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征和重点,要采用适时、恰当的养育方法,孩子才能吸取到所需的心理养分健康成长。
就如吃果蔬要吃应季的,人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必需的养分。中医就讲究“春与肝对应”,春季万物生发,阳气上升,也易生燥伤阴。对于健康人群,可适当进补,饮食应特别注意养阴、清淡才利于健康。夏季正当时,暑热多汗,则要多饮开水、多吃新鲜当季蔬果,防暑健身;秋季天转凉,经过一整个漫长生长季的根茎类食物最养生;冬季天寒地冻,适宜进补增加热量、增强体质…人只有按照自然规律,适时恰当地吸取不同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无论哪一季错过,再补起来都需要花功夫。
万物生长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生机盎然;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灵,该采取更科学、更高级的养育,才对得起来世上这一遭。所以,按其不同成长阶段吸取相应的养分,才能健康成长。都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可逆,孩子的教育是单程旅行,这个旅程不会给你我任何试错的机会,错过了,将来则要付出百倍的艰辛去弥补。而孩子是最典型的环境产物,因此不同的家庭环境成就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只是为人父母,有多少能做到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抓住每个阶段的养育重点,真正成就孩子一生呢?!!这是需要学习的呀!
周末两天顿顿大鱼大肉吃不少,所以这几天饮食该清淡节制,否则难免湿浊累积。这是养生的规律,要懂得才好!!
按照二咪的生长规律,这一季他俩也易燥,对他俩比平时更要格外轻言细语、多安抚、多陪伴,让他们轻松舒适地度过一季又一季。他俩心情好,就会多健康,于我则是省心而温暖的。如此看来,可以有一丢丢窃喜:自己是眼光长远的。
无疑,这一季也是适合栽培花草的,用心去浇灌,用心去栽培,一定不能错过让他们茁壮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