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 Alfred Adler
周小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版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在二十世纪提出的观点在一个世纪后的现在依旧有价值。书中的几个关键词:关系,兴趣,合作,训练…这几乎涵盖了我们生命成长的全部内容。有些遗憾曾经的自己未曾读过,以至于生命中留有不少遗憾…亡羊补牢,开始就不算晚。以此自勉,愿在阅读这条路上继续前行,愿能有你为伴!
如下为书中颇有感触的摘抄:
第1章 生活的意义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世界。我们是在事物对我们的意义中去体验事物的
我们面对的三种关系:1. 与自然(或生存环境)的关系;2. 与社会(或同类)的关系;3. 两性关系。个体心理学所应对的所有生活问题:即职业,社会与性
人的总体价值,在于对他人生活的贡献(关心他人,合作)
我们抽取适合我们目的东西(经验或经历的创伤),贼予意义或行动的依据基础
早期儿童记忆是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解析和影响
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合作训练解决
第2章 身体与心智
一个孩子只有渴望为整体做出贡献而不仅仅只对自己感兴趣时,才能通过练习,使其缺陷得到补偿
身体的总体状态和成长过程受心智的影响,并反应心理的错误或不足。
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情绪状态对身体的发展𠕇持续影响
孩子四五岁之前,儿童整合其主观努力,建立心智和身体之间的根本联系。他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情感和身体习性,都确定下来。
第3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一定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有希望改善的某种处境。如果能保持勇气,那我们就会用唯一直接、务实、令人满意的方法-改善处境-去努力消除自卑感。没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我们所陷入的紧张状态,会迫使我们采取行动。
任何人如果行为上似乎高人一等,我们都可以怀疑他有自卑感,而且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隐藏这种自卑感。
人类处境的改善,皆源于自卑感。科学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人们感到自己无知,觉得有必须预测未来。.. 更多地了解宇宙,更好地掌控世界
对生活的兴趣主要来自缺乏确定感
解读生活方式,寻找言外之意,学会领悟“生活的意义“这门艺术
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这样我们就能将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同时情他们的努力。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就是把努力都用在于生活无用的地方。一切人类创造的背后,都是追求优越感的努力,这是我们一切文化成就的源泉。
真正能够面对并克服生活中各种问题的,都是在努力中能丰富他人生活的人,他们前进的方式,让其他人也能受益。
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一切评判,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最大的共享领域。
第4章 早期记忆
早期记忆尤其重要。首先,早期记忆中有生活方式最初的源头和最直接的表征。我们能据此判断某个孩子被溺爱还是被忽视,接受了多少与他人合作的训练,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合作,面对过什么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他的记忆代表了“我的生活故事”,他会重复这一故事,从而警告自己或安慰自己,让自己专注于目标,并通过以往的经验,借助已检验过的行事风格,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利用记忆来稳定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记忆是否准确,相比之下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早期记忆体现了个体的判断:“很小的时候,我就是这样那样的一个人”,或者”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世界是这样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如何开始讲述他的故事,如何回忆他生命中最早的事件。要了解个体的人格,我总要问他的第一段记忆
从早期记忆推测个体是在努力学习合作还是在抗拒合作,是自信还是沮丧,是渴望得到支持和关心,还是渴望独立自强,他是做好了贡献的准备,还是只急于获取。
一个人如果不喜欢什么事情,会为他的不喜欢找个理由,并从他的人生经验中找出某件事情,来为此辩护。(一件小事可能成为对生活总体态度的借口)
第5章 梦
梦是人类心智的普遍活动,并不是清醒生活的对立面,梦必须永远和生活中其他行为及表征相一致。
梦必然是生活方式的产物,必然有助于确立和强化这种生活方式
梦的目的:早晨通常把梦给忘记了,什么也没留下。但实有东西留下-梦所激发的情感留下来了。梦的目的必然存在于它所激起的情感之中
在梦里,我们受到外界的刺激减弱,不需要如实地去应对周围的环境。
我们做梦,只是因为我们对问题的解决缺乏信心。梦的目的是维护、支撑我们的生活方式,唤起与生活方式相一致的情感,免受现实和常识的压迫。
梦就是一种自我愚弄,一场自我催眠和自我陶醉,其目的就是激发起特定情绪,让我们做好面对环境的准备。
个体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他只从记忆中选择能够支撑他个人优越感了那些事件
梦主要是由隐喻和象征构成的。
梦是生活方式的创造物,来自个体自身对其具体境况的解析
“朝他的汤里吐痰”…这样他就不会喜欢他这碗汤了。给予他勇气,让他参与合作,到生活有用的那一边去寻找意义。任何人都不会到生活无用的那一边去,除非他害怕在生活有用的这一边会遭遇失败
第6章 家庭影响
与孩子的斗争,永远是失败的斗争;永远不可能通过斗争,逼迫或争取孩子进行合作。在这样的斗争中,最弱的人总是最终的胜利者。
一切技能都是长时间感兴趣和训练的结果,当母亲亦如此
决定孩子行为的,不是孩子的经验,而是他从经验中得出的结论
母亲必须让孩子体验自己是第一个值得信赖的同类,然后要做好准备,将他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开去,直至包含我们人类社会的全部。
依据个体心理学,我们不再去努力寻找害怕的原因,而是去辨识害怕的目的
婚姻是合作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凌驾于另一方之上。在家庭生活的所有行为之中,都不应该使用权威。
如何判断一个人对另一人感兴趣:如他感兴趣,则他对另一个人关心的事情也会发生兴趣,自然而然地将另一个人的福祉当作自己的目标。双方对对方的兴趣,都必须高于对自己的兴趣。
钱不应该过于强调,更不应该成为争吵的话题。
家庭中最大的孩子都𠕇一段时间作为独生子女的经历。第二个孩子一出生,他突然之间不得不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情况,第一个孩子往往都受到过不少关注和宠爱,习惯了占据家庭中心的位置。常常是在突然之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发现自己失去了这个位置。
这时,父亲常常会给他一个机会重获失去的位置,他开始对父亲发生兴趣,想赢得他的关注和喜爱。最大的孩子往往更喜欢父亲,偏向父亲那一边。从依恋母亲的第一阶段到转移到父亲的第二阶段,以此作为对母亲的一种批评。
如果孩子偏爱父亲,我们就知道他之前遭受过创伤,他曾被人忽视,并且没得到足够的关注。这种情感他不会忘记,他想个生活方式都围绕着它构建
家庭中年纪最大的孩子往往以各种方式表现出对过去的兴趣。他们喜欢回忆,喜欢谈论过去,他们是过去的崇拜者,未来的悲观者。.
采取措施:家庭中各成员平等合作,没有敌对的竞争、这样孩子就没有理由觉得自己𠕇敌人、需要花时间去斗争。
年龄最小的孩子总最有志向, 但这些孩子里真正最有志向的是那些懒孩子。懒是志向和沮丧的表现,志向太大,以至于个体都看不到实际的希望。
成长中的每一个困难,都来自家庭中的对抗和缺乏合作。
第7章 学校影响
学校老师的任务是发现孩子们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他们发现,有些孩子为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家里已经受到过训练,对其他人有兴趣。有些孩子则没有准备好,如果个体面对问题却又没做好准备,那他就会犹豫、退缩。
老师怎么帮助孩子呢?就是做一个母亲应该做的,即与孩子建立关联,让孩子产生兴趣。
智商或遗传只是借口,不是给发展设定的上限
教育中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孩子受到局限,而在于孩子自己给自己设定了局限。
第8章 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必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渴望独立与平等。
缺乏训练和准备,会害怕未来和面对职业,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爱情和家庭问题等感到恐慌(用努力程度最低的方法去面对)
第9章 犯罪及其预防
个体典型的生活方式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形成主要特征
早年生活带来的影响(贫穷,器官缺陷,孤儿,家庭..)造成的合作阻碍
提高合作能力,培养社会兴趣(对同类,对他人),建立社会情感联接
通过逃避社会有用的东西,实现个人的安全感和生活优越感
第10章 职业
早期训练,观察孩子找到感兴趣的劳动分工,(家庭和学校)对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兴趣和了解,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和志向
第11章 人与同类
人家有在家庭中聚集的倾向
训练对社会,对同类的兴趣,家庭平等
第12章 爱情和婚姻
作者观点:爱情和婚姻是合作的一种形式,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福𧘲,也是为了全人类的福𧘲。爱情和婚姻的问题须放在整体中才能解决,必须考虑整体的人类福祉。
爱情与婚姻的基础是合作与平等,对对方的兴趣远超过本人
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就大致定型他对爱情的态度。父母婚姻和谐,孩子会获得关于婚姻的最初印象
决定一个人的不是他的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评价
婚姻准备情况:职业问题,对工作的适当准备
如果我们把婚姻和爱情看作我们面对的一项社会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那么婚姻的破裂就容易避免了(双方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
生命观“我能为同类贡献什么?”“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我该扮演什么角色?”vs “生活有什么用?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其他人为我考虑了吗?我得到足够的欣赏了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