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苹儿(茵草芳菲)
随着生活条件渐好,年龄渐长,我对过年的期盼与年味已越来越淡,但在记忆中,儿时的乡村年味,却浓得挥之不去,依然历历在目……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铰子,做馒头,蒸年糕。打灯笼,敲锣鼓,放鞭炮。"这是我们儿时常唱的一首歌谣,也反映了我们这些乡村孩子对过年的盼望。儿时的过年很吸引人,不管吃穿玩,还是文化娱乐,都比现在的年味浓很多。特别是对我们孩子而言,过年,那就是一种期盼,一种奢望,更是一种快乐与享受。
每年的年味,都是从阳历年未的写春联与买年画开始的。一入腊月,家乡就热闹起来,走乡串户做生意的,买卖年画春联的,掸尘打扫卫生的,推磨蒸糕的,杀猪宰羊的……大家忙得不亦乐呼,一下子打破了乡村往日的宁静,到处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特别是除夕那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房门上,就连猪、羊、鸡圈上,都贴上了红彤彤的大红春联。它映红了天,映红了地,更映红了乡村大人小孩的心。使孩子们更加高兴,大人们更加忙碌,家家户户的炉灶上,都飘着年夜饭的浓郁香味……
鞭炮声声辞旧岁,声声鞭炮迎新年。除夕之夜,鞭炮声不绝于耳,蹬……巴,蹬……巴的双响炮,直把天空映得通红,通红。这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里,一家接一家,一鞭连一鞭,此起彼伏,震天动地,整个乡村的天空上,都成了花的、彩的、亮的、红的了。这时候的天空,也是最美最艳的。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从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闹醒,穿新衣,戴新帽,从枕头底下拿出昨夜长辈给的压岁钱,顾不得好好吃早饭,就约了几个小伙伴,兴高采烈地到人多又热闹的地方玩去,疯去……
我们跳着、蹦着,来到村里的打谷场上,只见一个高个子大伯,穿着红衣,手拿两根鼓槌,左右开弓,不停地在鼓面上下翻飞,速度之快,手法之娴熟,犹如闪电,宛如惊鸿,一槌接着一槌,还高声作揖:“给父老乡亲拜年了!拜年了!祝全村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祝福的话语,随着鼓声在打谷场上久久回荡,响彻云霄……他的祝福,说到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心坎上,也引来了场上阵阵叫好声和喝彩声。
而最好看的,还是接下来的舞狮表演。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只见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在俩位武士的引逗下,时而耀武扬威,时而伏地静卧,时而抖毛抓痒,时而又追逐嬉闹。或做戏球、扑球、捉球之动作。整个场面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直把我们逗乐了,逗笑了,也把我们的兴趣逗上来了。我们纷纷加入舞狮队伍,摸爬滚打,前仰后翻,不顾新衣沾上泥土,不怕回去受父母责罚,一味开心得忘乎所以,手舞足蹈。我们看着脸上和衣服上的尘土,大家乐得都笑弯了腰……
除了打鼓舞狮外,过年的乡村里还有一项保留节目,就是慰问烈军属和退伍军人。年初一上午,村里组织能唱会跳的年轻姑娘与小伙,一家一户去上门慰问,在每户军属的大门都贴上“光荣之家",并送上一幅年画。姑娘小伙还唱歌跳舞,当场表演节目。因为我爸是退伍军人,十多年以来,我家都享受这一殊荣。儿时的我,心里甭提有多带劲了,有时我也会自告奋勇地高歌一曲,以表达我对他们的回敬之礼。
儿时,记忆中的乡村过年,年味真得很浓很浓,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多。而如今的年味却越来越淡薄,春节期间文化活动也少,群众参与性几乎没有。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在星星点点的棋牌室里,男女老少没日没夜的玩牌赌钱。我希望各级党委政府都能正视这一现象,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让更多的老百姓去真切感受,已经渐行渐远的传统年味。
儿时浓浓的年味,如今已经无法在现实中感受,只能在挥之不去的记忆里一遍,又一遍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