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的任何习惯,都是父母养成的。
当我擦桌抹柜时,他会自己从桌上拿出一张湿巾纸,在一旁擦试着桌柜。从左到右,自上而下,擦得很有条理。
后来,我告诉他要爱护自己的物品,鼓励他擦拭自己的物品,像每天都会骑的扭扭车、自行车,还有玩具之类的物品。
当我扫地拖地时,他会主动跑过来要求帮忙,执意要用又长又沉的拖把。正好家里有一个擦玻璃的,样式和拖把相似,轻便短小,拿来给小朋友拖地使用,最合适不过了。
没想到,拖起地来,居然也是有模有样,不亦乐乎。
起初,我觉得小朋友可能只是模仿,到后来发现小小的人儿,做事也会如此认真,有章可循,不但专心致志,还饶有兴致,甚至有些一丝不苟。
那个时候,我会想,难道喜欢整理也有遗传基因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好像对整理也很热衷。想来,也是因为那个时候妈妈经常整理收拾家的缘故。
记得那个时候,妈妈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一物一位。时不时地将家里的物品变换位置,调整布局。
这种变化点缀着生活,让小小的我感受到生活可以如此设计和布置。在这种的环境里,我耳目濡染,不知不觉中,对整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来没人教我,也从来没人让我做,但就是喜欢,而且似乎还很擅长,像是刻在基因里。
大概,小朋友现在的这些表现,跟我小时候是一样的,因为妈妈对我的影响,映射到了我对他的影响。
02 妈妈和孩子,就像原件和复印件。
有一天,姥姥说:“你看,宝宝都是跟你学的。你整理收拾,他跟着你整理收拾;你要是看书学习,他肯定也会跟你学。”
为了验证姥姥的话,第二天下班回家,我一改往常的整理收拾,拿出一本书,坐在桌子边上,开始翻看起来。
很快,在一旁玩耍的小朋友,发现了坐在书桌旁的我,像是有种魔法吸引着他,他自己从书柜里拿出一个本和一支笔,坐在我边上开始写起字来。
准确地说,不是在“写”,而是在“画”,画的不是“字”,而是“符号”。他正在天马行空地创造自己的“字”,一笔一划,每一个符号看起来像独立的象形文字。
看来,他掌握了汉字是独立方形的思路,跟英文单词的一长串字母不同。写完后,还用手指着自己创作出来的“字”,念出声来。时而,读出汉字音来,时而,读出他自己创作的“语言”。
小朋友的行为,不仅验证了姥姥说的话,更说明了一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孩子在未成年前的任何习惯,都是父母在无形之中养成的。
这些习惯,有好的,不好的,通常并不是父母手把手、一步步地教,而是父母的行为影响了孩子,教会了孩子。
03 跳出思维的误区,做出新的尝试。
最近在看《GO Put Your Strength to Work》,上面讲了一段关于“思维误区”的话:
“多年来你逐渐形成了一些信念,而这些信念现在在你心中深深地扎了根,这样一来,无论你有什么新的心得,你所处的环境对你多么有利,你都无法发挥你的优势,你的问题不在于你不懂得怎么去做,或者是有人不让你这样去做,而在于,你自己根本连试都不曾试过。”
看了这段话,我猛然觉得当头棒喝,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回想几个月前,为了给小朋友找外教,我咨询了一位在美国的好友,她有非常丰富的幼儿英语教学经验,懂得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本想请她帮忙推荐一位在北京的外教,没想到她给了我这样的反馈:
“我觉得你的口语还不错,完全可以自己在家教孩子,像找外教或培训机构,这种一周两次课的体量太小。英语学习关键还在于家庭教育。”
听了朋友的话,我半信半疑。信的是,自己应该具备教四岁小朋友英语的能力;疑的是,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我能行吗?
曾经接触过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女外教,唱歌跳舞,绘画游戏,样样精通。只要给她一个Topic,她能立马做出一堂生动有趣,让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的课来。这也是经验的积累,没有谁天生就懂幼儿教育,天生就懂孩子心理。
转念一想,试都没试一下,怎么就能否定自己呢?既然朋友都那么认可我,我何不自己一试?
于是,我开启了在家教小朋友英语的计划。说做就做,先在网上查询资料,又在朋友的推荐下,买来一本幼儿英语教学的书籍。
从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语言习得的方法,开启英语启蒙的第一步,磨耳朵。语言的学习,必须遵循听说读写,输入得多,自然就能输出。
我决定用小朋友学说中文的思路,来教他学英语。给小朋友听原汁原味的英文儿歌,看原汁原味的原版动画,慢慢建立起小朋友对英语的兴趣。
虽然以前也给小朋友听儿歌,看动画,但是并不系统。这次,我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创造出一个语言环境来,让小朋友满满地融入进去。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事、脾气秉性,好的,亦或不好的,小朋友就像一个大海绵,将这些全盘吸收。
在TA是非观没有形成前,父母所做的一切,在TA那里都是正确的,都是TA的参照物,因为TA还不知道孰对孰错。
作为父母,我们的眼界,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些时候,对待孩子,“以身作则”比“耳提面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