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能力陷阱》有感破“思维定势”之茧,解“人际陷阱”之困—有感

《能力陷阱》一书打破了“专注发挥优势就能持续成功”的固有认知,其中关于“思维定势引发人际交往陷阱”的论述,更是戳中了许多人在社交中的隐形困境。我们总以为人际关系的难题源于“不会说话”或“圈子不同”,却忽略了藏在思维深处的“无形枷锁”,正是它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反复碰壁,陷入难以突破的僵局。

一、思维定势:人际交往的“隐形壁垒”

书中提到,人们会习惯性重复过去验证过的思维模式,这种“路径依赖”在人际交往中,会变成一道看不见的“壁垒”。最常见的表现,是用“固有标签”定义他人——比如认为“沉默的人一定不好相处”,便主动切断交流;觉得“意见不同就是针对自己”,于是拒绝倾听。

我曾因同事初次合作时提出反对意见,就将其归为“难沟通的人”,后续刻意减少协作,直到一次项目危机中,才发现对方的建议恰好能弥补我的疏漏。这时才醒悟,是“反对即敌意”的思维定势,让我错失了一位潜在的好搭档。这种思维会让我们自动过滤掉不符合预设的信息,把人际交往变成“自我验证”的闭环,而非双向理解的桥梁。

二、自我设限:困在“舒适区”的人际僵局

思维定势还会催生“自我设限”,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敢突破固有角色。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内向,就只能和内向的人做朋友”,于是主动远离活泼外向的群体;有人习惯了“被动等待别人主动”,便从不尝试发起邀约,久而久之,圈子越来越小,人际资源也逐渐枯竭。

这本质上是“能力陷阱”在人际交往中的延伸——我们把“过去的社交经验”当成“唯一的社交能力”,不敢跳出舒适区。就像书中所说,“你做的事情决定了你是谁,而你是谁又决定了你做的事情”,若一直困在“我只能这样社交”的思维里,只会不断强化人际局限,最终陷入“想拓展圈子却不敢,越不敢越没圈子”的恶性循环。

三、破局之道:用“思维重构”打开人际新局

我意识到打破人际陷阱的关键,在于先打破思维定势。书中给出的核心方法——“先行动,再反思”,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与其纠结“我会不会和他合得来”,不如先主动打一次招呼;与其担心“主动邀约会被拒绝”,不如先发出一次邀请。行动带来的新体验,会反过来修正固有的思维模式。

此外,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式提问”,用“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代替“你怎么会这么想”,用好奇代替评判,从“预设结论”转向“探索事实”。当我们放下思维中的“固有标签”和“自我设限”,人际交往才会从“充满顾虑的试探”,变成“双向奔赴的连接”。

《能力陷阱》让我明白,人际交往的难题从来不是“别人难相处”,而是“我们的思维太局限”。唯有打破思维定势的茧,才能走出人际陷阱的困,在更广阔的人际空间里,遇见更多可能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