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会借助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却忽略了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所以当孩子生气,伤心的时候,跟孩子交流就会很困难,更别提规范孩子行为了,同时孩子自己也会一直受到情绪的困扰。
教育子女不仅仅靠智商,还需要情绪上的指导。
1.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孩子关于情绪的认识,大多数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留意孩子的情绪波动,对孩子情绪做出回应,帮助孩子抚平不好情绪。在孩子情绪激化之前,就给孩子需要的关注,孩子就会明白,父母理解自己,不需要他们做出极端的行为,就会关爱自己。
面对3岁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我们通常用好吃的哄,转移注意力,这是忽视型家长的做法。转移孩子注意力,企图关闭孩子情绪通道,认为孩子情绪是不理智的,没必要当回事,时间会解决这个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时刻开心,以为关注孩子消极情绪是火上浇油,会把消极情绪扩大,出于保护孩子本能,就把发泄消极情绪的大门关上了。这样孩子得不到安慰,也觉得自己情绪不被他人理解。让孩子觉得自己感觉是错的,是不被认可的。时间久了,会不相信自己的内心,导致孩子自尊感很低,也不会调整情绪。
脾气火爆的家长,直接对孩子发火,警告孩子的,这就是压抑型家长,这样做同样导致孩子自尊感很低。认为消极情绪就是不好的表现,哭闹是给父母抹黑,为了什么小事悲伤都是不值得的事情,孩子会觉得这是件小事么,为何我会难过?同样导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怀疑自己的情绪。
2.父母要正面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认可倾听孩子的情绪。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和孩子交流感受,增进亲密关系的机会。尝试与孩子共享情绪,跟孩子用同一角度看问题,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交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一条战线上的。同事父母也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也可以发脾气,并告诉孩子为什么生气。重视情绪的价值和力量,正确的表达自己情绪,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
3.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明确告诉孩子你正在体会的情绪叫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譬如弟弟过生日有礼物,哥哥没有觉得不公平,父母解释等你过生日就有了,很公平的,尽管解释了原因,但是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比纠正孩子想法更重要的是认可孩子的情绪。比如“你是不是也希望和弟弟一样收到礼物,你感到有点嫉妒了”。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这是弟弟生日,我确实是嫉妒弟弟了,应该表现的大方一点,
为情绪贴标签,对神经有安抚作用,能帮助孩子更快的从不愉快中平复下来。人类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调动的是左脑,右脑掌控的是语言和逻辑思维,当逻辑思维起作用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会更快地恢复平静。孩子越能精准地表达感受,对情商的发展的促进就越好。
直接简单地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表述情况,不要提问或者质问,因为提问更像一个圈套,等着孩子在撒谎。“谁把花瓶打碎了?”可以换成我知道你把花瓶打碎了,这让我很失望”。
同时感受到多种情绪是很正常的,但多种情绪一块出现,孩子解读起来就更困难了,孩子并不是天生会分辨情绪的,需要大人帮助,给情绪贴标签能有效安抚神经,帮助孩子平复下来。
4.父母要无条件接受孩子所有情绪,但是要给孩子行为明确地划定界限。放任型家长,什么都答应,除了包容没什么可做的,这是在溺爱,时间长,孩子其实并没有学会管理情绪,甚至生气时候会去伤害别人,难过就毫无节制的哭闹。面对不想去幼儿园孩子,一开始要和孩子共情,花几分钟照顾孩子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然后让孩子知道父母会因此迟到,违背自己承诺,然后幻想明天不上班,我们可以干什么,逛动物园......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从难过情绪里面走出来的,明天会更精彩。
“你很生气,因为弟弟把你的游戏机抢走了。如果是我,我也很生气,但你动手打人是不对的,想想我们还有其他方法解决么?”再“妹妹有礼物,你没有,你心里嫉妒,有这样感觉很正常,但你张口骂人就不对了,你能想出应对这种情绪的其他办法么?”。让孩子明白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行为。孩子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父母告诉孩子,他有权力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他还会明白,大人能理解自己的情绪,还帮助自己从烦人的情绪里解脱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有了跟孩子良好的情感纽带,管教和培养孩子就会自然变得轻松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