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问:
河南 徐玲 在伤寒论学习中我只知道太阳中风的概念,老师能否讲讲其他各经中风的概念 症候特点?
莫金乙解答:首先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辩证体系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经方六经体系辩证不涉及脏腑经络,以疾病在机体所表现出来的症候群来辨证的,在我们六经辨证体系中,太阳中风属于表阳证,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我们在临证中看到发热,汗出,有恶风,脉缓的就是属于太阳病的太阳中风证,治疗以桂枝汤为主。
唐爱宁解答:余五经中风症分别如下:
①少阴中风证(表阴证)。
即《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该条阐释的是太阴中风证。太阳伤寒或中风发汗太过导致表虚寒而腠理卫外不固,不耐风袭且虚汗不止;汗出过多伤津(气)损阳,真阳胃气皆虚又失于收敛顾护,津伤且失于温煦濡润则四肢拘急发痉难以屈伸;汗漏不止,津液不足,中、下焦皆阳虚津伤气化无力而小便少且不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附子温阳化气祛风固表止汗,桂枝汤养胃气津液而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虚汗一止,卫阳得固,津液自
和。
②阳明中风证即阳明病外证(里阳证)。
《伤寒论》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的特征是里热实证而不恶寒,胃中干燥,大便难,但还有反映在机体外部的证候表现——身热。因为阳明为里热证,里热亢盛,内外充斥,故全身发热、恶热,热从里蒸腾于外而汗自出
③太阴中风证(里阴证)
《伤寒论》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里虚寒盛,水饮不化津液,感风邪后,风为阳邪,又燥伤津液,四肢不得津液滋养,就会烦痛。脉阳微阴涩,指的是脉浮取和沉取的脉象,浮取微,微是无力,无表证;沉取涩,涩为细而迟,沉取不足,为里证。如果这种脉象伴脉长,则说明有胃气,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正在恢复,向痊愈方向进展。脉长,是胃气尚旺,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长则气治。”
《伤寒论》第276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之脉本弱,今脉不弱而浮,即太阴病外感风邪,证候与桂枝汤证相似:四肢烦痛,身重恶风,微发热,汗出,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桂枝汤外调营卫,内和阴阳,不单纯治疗太阳中风。少阴中风,太阴中风和厥阴中风皆可应用。太阴中风可以用桂枝汤微发汗,使邪从汗解。
④少阳中风证(半表半里阳证)
《伤寒论》第264条说:“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这一条说的是少阳中风证的证候。病邪偏于表就是少阳中风,偏于里就是少阳本证。少阳中风应当理解为少阳病的外证。
⑤厥阴中风证(半表半里阴证)
《伤寒论》第327条说:“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中风为半表半里的阴证,脉应当是以沉迟细弱,或沉弦为主,脉一旦见到微浮,就是正胜而邪退的征兆,病由阴出阳,阳气趋于来复,这就是要好了。如果没有出现微浮,说明疾病仍然维持原状。
这一条引出一个厥阴中风的概念。《伤寒论》第147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就是厥阴中风的典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