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谈起阅读,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班级孩子的阅读现状。
如果要在课堂上来点拓展,就会明显感受到学生积累的贫乏,阅读面的狭窄,真的很无奈。当班主任比较多的关注孩子们的各科学习状况,发现挺容易的题目,很多孩子都不会。一问原因,是没看懂题目要求。现在很多试题包括数学题文字特别多,阅读量很大。很多孩子由于阅读能力差,根本把握不住题目要点。还有的孩子就直接告诉你一看到文字太多,就发怵,不想看。
因为平时没有与文字亲近的习惯,到哪都看不惯文字,即使是考试亦如此。
现在农村孩子入学率非常高,家庭生活条件也普遍提升,都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走出农村,过上与这一代人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于是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也就高了。他们觉得,孩子的考试成绩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分数才是决定上什么学校的根本。所以很多农村家长的心目中,不考试的书都是闲书,没有必要读,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刷几道题。
家访的时候,走访了一些家庭。不同的家庭都有一些相似之处,房屋建得很漂亮,很现代化,但基本上没有什么藏书。有些在孩子书桌上三三两两的摆放着几本课标要求阅读的书之外就找不到与初中年龄段相匹配的书籍了。
家长在旁边一股劲的埋怨:我给他买了好几千块钱的课,为什么考试还是考不到分呢?真是气死我了!建议他多让孩子读读课外书,不要整天搞题海战术。一个强烈的反击直面扑来:那不行,光学个课本都学不好,还有功夫去看闲书,那还不更差!不行,不行。容不得你解释,直接拒绝。
家长不惜重金到处找补习班,只要老师愿意给孩子补课,多少钱都舍得。于是周末这些孩子不是在补习班上就是在奔向补习班的路上。
家庭从根本上不重视导致课外阅读资源短缺,孩子们也就无法养成阅读习惯。
在当前几乎人人有手机,家家有网络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孩子回到家里是放下书本,拿起手机,网络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加之家长“被手机控”的行为影响,孩子自控能力差,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是无法自觉地捧起一本书去静心阅读的。
还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趣味不高,他们的阅读限于校园青春小说、魔幻修仙、漫画,有的还喜欢在电子设备上看,这又衍生出新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是喜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猎奇心理,甚至代入感很强,看多了容易胡思乱想。至于在阅读能力、文学素养上要有所提升,恐怕也是难事。
现在初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阅读,至于原因,学习负担重只是微弱的影响,根本上还是不喜欢、不愿意阅读,看到文字就想瞌睡啊。从小就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想亲近文字恐怕就是很难的一件事。
上学期开学初,我从家里带了三十九本书到班上,人手一本让他们漂流着看。一开始自由阅读,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见书漂流起来。一调查发现很多人手上的那本书好几天才翻了几页,根本流动不起来。借口是没时间读。后来他们午饭后回教室的一段时间基本上是浪费掉了,后来我规定中午十二点到十二点半必须阅读,不许写作业。
这种强制性的规定恐怕也是治标不治本,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唠叨,一句句忠言逆耳的劝告,仿佛都收效甚微,班级中不爱阅读的孩子还是很多。那么要怎样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呢?
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教育,先自教而后教人。身处在这样一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教师的工作要做好,教育思想、理念、方法都要与时俱进,我们老师教育学生不再是用一桶水去装满一碗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老师要善于学习,不断为自己汲取知识的活水,唯有如此,才能知道怎样科学的指导学生阅读。
余秋雨先生说:“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成什么样的建筑。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够,要寻找一种省俭的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就是选读名著。”所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也应该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本学期必读书是阅读课标要求课本上的两部必读名著《骆驼祥子》和《海底两万里》。每一本全班共读的书都要进行读书分享会。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单纯的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被迷得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这类学生阅读很容易被一些低俗的网络小说所吸引。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学作品是怎样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去欣赏作品的精美语言和新奇构思。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当班级中孩子成绩在年级中靠后时,一时着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自己忙碌不堪,孩子们也乱了阵脚。其实这是没有从根上解决问题。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也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双减”之下,爱上阅读的学生最幸福。为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利用一切途径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