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理解一首歌是怎么组成的
编一首歌就像写一本小说,有开场铺垫、背景故事、高潮转折设计和结尾升华。流行音乐一般由前奏,主歌,导歌(预副歌)、副歌、间奏(Interlude)、桥段(Bridge)、尾奏组成。
前奏:酝酿情绪,多为纯音乐
主歌:背景描述,一首歌的基本内容,是音乐主干部分
副歌:大家常说的高潮段落,很多热门的编舞片段也是集中在副歌;
主歌和副歌之间,有时会设计导歌(也称副歌前导),目的是承上启下,用于延续、补充主歌情绪的不足,或承接下面副歌情感的变化。如果没有导歌,主歌的最后一句会有明显的情绪拉升
间奏(插曲):衔接第一次副歌与第二次主歌/预副歌/副歌之间的部分,一般为纯音乐;作用是calm down一下,后面好再来一遍。
桥段:一般为衔接第二次副歌与第三次副歌之间的部分,作用是为整首歌添加新的元素,避免枯燥,抒发别的感情或者将歌曲升华。桥段出现时,主副歌基本都循环了数遍,加桥段相当于故事发展后期增加点新人物。
尾奏:收住情绪,结束整首歌
写作有总分总/总分等结构,音乐也一样
音乐的结构具备特定的形式,此形式在乐理上称为 Form。现在的音乐结构已经没有那么严谨,很多歌曲会使用不同组合来进行编排,有简单亦有复杂。
常见的组合是由前奏,主歌,副歌,间奏,再来一次主歌和副歌, 以及结尾音乐顺序地连接而成的。
复杂的音乐构成就会加入各种桥段,不同间奏。
我们经常说的跳舞时听音乐,听的是节拍、旋律、特殊音效、歌词
节拍:音乐有强弱规律的循环反复叫做节拍,用于构成节拍的一个时间片段叫做单位拍,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拍。节拍一般由鼓点表现。比如大鼓“咚”、镲“次”、小鼓“哒”的声音。这里简单用“咚”代表单数拍,“哒”代表双数拍。
大部分爵士音乐都是4/4拍,以4分音符为1拍,4拍为1小节,对应的就是“咚哒咚哒丨咚哒咚哒”。爵士舞教学动作时常用数八拍,12345678丨22345678丨32345678丨42345678,目的是方便记忆动作,第一个八拍/第二拍的说法也方便老师教学。不数4拍的原因是重复度太高,容易混淆动作。据说拉丁舞一般会按4拍数,就是1234 丨1234。
正拍与正拍之间的距离永远是恒定的,就是1-2拍之间的距离等于2-3拍之间的距离。简单的音乐节拍,一个八拍的数拍方式是12345678。难度稍高的音乐节拍,正拍与正拍之间会存在哒拍,如1da2,3da4,5da6,7da8; 或者 咚哒咚咚哒,咚哒咚咚哒 ,对应123(da)4 , 567(da)8等;
旋律:理解成自己能哼出来的曲调,它跟鼓点的区别为,旋律由一种乐器持续发出,鼓点是不同乐器交替发声。
歌词:歌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有长短与强弱之分。
特殊音效:比如叹气、抽气、拍掌、响指、流水声、雨滴声等,一般来自特殊的乐器、人体、动物、自然界的声音。
学舞时将音乐与动作结合为什么难?
反向思考一下编舞的逻辑。编舞的基础是音乐,编舞师编排动作时依据的可能是歌词、旋律或者特效音,而不同编舞师的编舞习惯和逻辑也不一样。
跳舞时,“哒”拍的存在,就是在一个拍里设计了要完成2个或2个以上的动作。
如果一个拍子里有两个动作,数拍就是1哒2哒; 一拍里有3个动作,数拍方式就是1 哒哒,2哒哒。
如果两拍一个动作或者四拍一个动作,那就要把完成动作的时间翻倍,这时一般会强调要把动作放慢、做满、延伸。
还有的就是空拍。一个拍里没有动作的变化。
老师编舞的顺序,听音乐,理解音乐的旋律/歌词/特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编排动作。
而我们习舞的顺序,先数拍子练习动作框架,再套回音乐中处理衔接,处理细节和情绪。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课堂上经常会强调“要去感受音乐”“重点是音乐给你的感觉,而不是动作”。
正因为大家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作为初学者,跳舞时除了刻意练习听音乐节拍外,还可以去思考舞者的编舞逻辑。毕竟舞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初学者听音乐的顺序
先听底拍,然后是歌词,后面是旋律和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