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都城大梁靠近黄河,经常遭受洪水之灾,白圭在担任大臣的时候,在治水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有效排除了大梁的水患。因此,在治水方面,他也很自负,他甚至在孟子面前自夸说:“我比大禹还善于治水。”
孟子听了,批评他说:“您错了!大禹治水,遵循水流的自然规律,所以大禹把江河的水顺势利导排入大海,而先生却把魏国的洪水排到邻国。水流被堤坝阻挡,不能顺流而下,就会逆行成为洚水,也就是洪水。洪水给国家百姓带来巨大灾祸,仁人君子都要千方百计避免洪水的发生,因此您的做法是错误的。”
白圭的做法只是出于维护魏国利益的需要,是以损害邻国利益为代价的,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因而是不仁。大禹治水,九州共治,天下太平,这才是大仁。
孟子说:“君子不亮,恶乎执?”这句话是接在白圭的事迹之后的,因此我认为,孟子是针对这种现象,总结性地说了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如果认识上不透彻,那他凭什么坚持推行自己的政策?
亮,明也,即明明德之明,也就是仁心。恶乎,是虚词,何所之谓。执,固执。具体而言,君子应该有大仁大义,而不拘泥于一事一时,一城一国。白圭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成就,但都是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的,在宏观上不具有积极意义。白圭据此沾沾自喜,实在是不明不亮的表现,还试图推广他的政策主张,更是错误。
南怀瑾先生这句话解释为,君子不会自以为聪明,不会固执己见。它接近于孟子的原意,但仅仅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还不够深入。
大多数人把孟子的这句话与孔子的“君子贞而不谅”关联起来,认为亮通谅,信也。并进一步将这句话与孟子的另一句话联系起来,即“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种解释看似可以相互应证,非常合理,其实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与文章的上下文都无法有机衔接。
君子贞而不谅,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在卫灵公篇,孔子集中论述了君子品格的方方面面,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贞,指固守正道,谅,指守信,贞是大信,对天对地对良知,谅,是小信,对具体的人和事。
君子贞而不谅,强调的是固守本心,但在实践中要懂得权衡,随机应变,它强调的是,实践中的灵活性。
君子不亮,恶乎执行,强调的是自明,回归本心,完全与灵活性无关。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