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题海战术一直褒贬不一,有的教育者说它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另一派教育者却说,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常用的知识和技巧。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理论依据的。最出名的就是格拉德威尔在畅销书《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理,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与此类似,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威林厄姆教授也提到一个认知原理: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练习是帮助大脑解决复杂问题最有效的窍门之一。
只是这种练习也不是一味蛮干,而是讲究方法,分阶段的,这节我们就讲讲为什么学生需要反复练习,又该如何安排练习。
我们为什么要反复练习
要说为什么练习,我们很自然能想到,经过练习可以获得基本技能,并且提高能力。比如,一个不会打篮球的孩子,经过练习可以学会投篮。等有了基本能力,他就想着精进,会继续练习,命中率会越来越高。
可是如果我们掌握了某种技能,再练习也不一定提升,为什么还要反复练习呢?这看起来没什么必要,威林厄姆教授却说,练习对学习技能还有三个重要的作用:让思考更省力,防止遗忘,帮助知识迁移。
练习本来增加了思考的工作量,为什么说可以让思考省力?这其实跟我们的思考模式有关。
在讲解大脑思考的简单模型中我们提到,当需要重新组合信息时,大脑就会思考。不过,工作记忆有个显著的特征,它的空间有限,如果同时存入太多东西,大脑就会失去正在思考的线索。比如,我要问“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有什么代表作”。这么多信息同时涌入工作记忆,很可能在我们思考到欧阳修的时候,已经忘记后面还有谁了,自然没法完成这个题目。
工作记忆空间的有限性,成为了我们认知的瓶颈,而且它没法通过练习改变大小。不过威林厄姆教授发现了两个小窍门,可以帮我们摆脱这种困扰,节省工作记忆的空间。
第一个窍门是,合并事实知识,减小占用空间。
就比如刚才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八个人是唐宋八大家,被问起时,就不需要刻意记都有谁,只要思考他们的代表作就好,这样工作记忆的工作量瞬时减半。把这八个人联系起来,记成唐宋八大家的过程,就是信息的合并过程。我们明显能看到,经过合并存储于长期记忆里的信息,再被问起时基本不占工作记忆的空间。
不过,合并只在长期记忆中有相关的事实性知识时,才会起作用。如果没有记住唐宋八大家到底有谁,是没有办法合并的。所以增加事实性的背景知识,是我们合并信息的基础。
第二个窍门是,压缩信息,提升工作记忆的工作效率。
比如我们刚开始学开车时,它会占据工作记忆的所有空间,要注意打方向,要检查后视镜,要注意什么时候踩油门,什么时候踩刹车,判断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等。但是当我们慢慢熟练了之后,就会发现这一系列事情可以轻松地完成,甚至我们还能边开车边聊天。
成为老司机后,开车的这一套动作信息,被压缩成了一个信息模块,大脑在操作这个模块时实现了自动化。如果日后碰见紧急状况,工作记忆就有空间思考,进行紧急避险。
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总结这个现象说:“杰出人物在演说时都说我们应该培养,时刻思考眼前事情的习惯,这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谬论,真正应该做的恰恰相反,我们要大量增加不需要思考的运作,才能够推进文明进程。”
不过,显而易见,无论是合并相关信息,还是实现思维的自动化控制,都需要我们不断练习。
那如果练习的技能存入了长期记忆,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练习了呢?也不是。
比如说,我们翻出上学时考过的试卷,很可能完全不记得该如何解答。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无论是学得好还是学得不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遗忘。即使学生学习再刻苦,他们遗忘速度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快,但有一件事情可以防止遗忘,那就是持续练习。当练习足够久的时候,几乎就忘不掉了。
不过,获得这种持久记忆,是因为练习的次数多呢,还是因为练习的时间久呢?
其实都不是。我们可能都有过考前突击学习的经历,在短时间内学习了很多内容,应付考试没问题,可能成绩还不错,不过过后很快就忘了。但是如果一天学一点儿的话,虽然在考试中不一定得到高分,却在考试后很久都会记得这些内容。
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持久记忆,需要长期分散训练。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记忆更久,效果更好,而且可以减少每次练习的时间,让练习不那么枯燥。
此外,练习还有一个作用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知识分为浅表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涵盖了抽象概念、具体实例以及多重关系。因为大脑不擅长思考,所以让我们很难辨别深层结构。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其实只是表面理解而已。
比如说读一本小说,有的人读完只知道故事情节,也就是知道了它的浅表结构。不过作者写这个故事,也许是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也许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可能蕴含着作者的人生经历等等。深层结构并不容易发现,一个故事可能有无数个深层结构,要想理解深层结构,必须理解问题的所有方面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这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事实性知识,也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不断去探索挖掘。
那知道深层结构有什么好处呢?简单说就是可以举一反三。重复做很多某一类型的题目,会使我们更容易辨识一个新问题的内在结构,即使你以前没有见过这一题目,也能做出来。虽然新的问题与已知的问题表面看起来不一样,但是我们总会发现他们深层结构的相似点,并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换句话说,练习让深层结构浮出了水面,促进了知识迁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题海战术到底好不好。题海战术有这么三点实实在在的好处。第一,通过刷题,我们可以加深基础知识,为学习高阶技能做好准备。第二,多刷题可以防止遗忘。只要我们一直应用学过的知识点,就不会遗忘。第三,多刷题可以促进知识迁移,让我们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刻意练习练什么
虽然刷题的好处很多,不过,刷题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它实在太枯燥了。而且我们的时间有限,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练习,也不是每道题都需要练习。盲目的训练是没用的,那我们到底该练习什么?
也许从专业人士的基础训练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比如,围棋选手并不是总是在下棋,而是会花大量时间研究围棋定式。一场棋局在普通人眼里,就是杂乱摆放的旗子,在职业棋手眼里,这些棋子其实是几个一组,分成了很多模块,每个模块就是定式。棋手根据模块,可以轻松记住棋局,甚至还可以下盲棋。一个顶尖高手,能记住上千个定式。棋手只要运用好定式,就能掌握全局。也就是说,成为围棋高手,掌握定式,是需要着重训练的部分。
这么想想,编程算法,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化学公式都跟围棋定式有着类似之处。它们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路。
还有一种普世的智慧,叫做模型。其中查理芒格就是构建、运用模型的佼佼者,他从哲学、经济、社会、生物、政治、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里总结了100个思维模型,然后靠着这些模型打造了伯克希尔王国。如今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成为商人世界必须要学习的思维。即使对于不从商的我们也极有启发。
这些套路和模型,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称为心理表征。所谓心理表征,通俗讲就是面对简单问题,我们能下意识执行,面对复杂问题,能立即想到多个套路来解决。
也就是说,我们练习的目的就是构建心理表征。比如,当我们可以不看键盘打字时,这就是已经形成了心理表征。具体说,我们练习就是要练大师的套路、模型,可以是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也可以是一个方法,一个模型。
刻意训练的方法
知道了我们要练什么,下面就来看看要怎么练。
当我们明确了要学习的内容,首先需要把练习的内容拆分成很多有针对性的小块。比如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作家,就把目标分解开,制定一个计划。比如每天读多少页书,写多少字。
其次,我们要专注,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需要完成的任务上,尽可能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做到真正的心无旁骛,才有可能触及心流、取得进步。
再次,我们练习时需要及时得到反馈,有了反馈才会清晰的知道自己的问题,从而有侧重点的去提升。就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很多运动员的技能比教练好很多,却依然会请专业的教练指点。因为教练作为旁观者,能给予客观的分析和建议,帮助运动员查漏补缺。
最后,我们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挑战新高度,这样就能永不止步,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