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陈丹燕,是从她的上海三部曲开始,她写上海的悲欢离合,旧时大家闺秀的气质风范,看的我不胜唏嘘。人生在世,怕的是美人迟暮,将军白头,然而时间,恰恰是这么残酷,幼稚的说一声不许人间见白头,那也不过是孩子般的呓语。所以看她的笔下美人不曾因为时间而堕了风骨,也是好的。
因此看到这本书,即使完全不知道《尤利西斯》是多么难懂,也愿意打开来看一看,不为别的,只想看看陈丹燕,这个中国作家里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心心念念的城市,梦绕魂牵再度踏上的土地,她的一段旅行记录,是怎样的婉转悠扬。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没看过原著《尤利西斯》,所以对书中的很多情节都一知半懂,觉得她的笔下往往拗口难懂,很多符号性的象征性的东西也都不能明白,这让我在看书的时候往往觉得很难继续往下读,读书的乐趣也就少了很多。
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得知,《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也是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者乔伊斯自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两个民族(以色列和爱尔兰)的史诗,整本小说在时间轴上仅仅发生在一天的时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
“意识流”,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
在此之前我并不太清楚的明白意识流是什么意思,仅仅知道女作家伍尔夫的作品大多属于意识流,下意识的以为想到哪写到哪既可以称得上是意识流,所以一直还隐隐的觉得自己的无头绪的随笔就可以称得上是意识流了,也是天真至极啊……
看《驰想日》的时候,虽然因为书中大量的情节因为要结合《尤利西斯》而不耐烦,但同时稍微能感到有兴趣的地方,大概就是作者陈丹燕借助旅行来回忆和思考自己,她的儿时记忆,她对文学的观点,以及她的“意识流”。
这本书本身可以当作是一本旅行游记,但更多的不如说是一本书上书下的现实思考回忆录,大概是我本身对爱尔兰并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就谈不上喜欢,因此书中关于爱尔兰的这一部分也就读的不是那么容易了。
不过这本书里倒是能够借助作者的眼睛来观看爱尔兰这个民族,以及都柏林这座城市,结合了一百多年前书中记录,再回到现在,这种双重观察大概是作者自得其乐的地方所在吧。
对我而言,这本书让我对爱尔兰有了一点点了解,更多的是对意识流的一点思考。看到作者笔下描述意识流的部分,常常让我想到打坐拜忏时我那混乱的思绪,我恍然明白为什么把意识当作河流一样称作流了,因为人的意识每时每刻都在流动无法静止,恰如一条看起来表面平静深处却暗藏汹涌的河流一般。
带着一本书去旅行,也许会让旅行更加有意义。但全书我更感兴趣的还是作者本人的意识流,她的回忆。我们往往以为在旅行中能够发现世界,也许不错,但可能更多时候,我们发现的只是我们自己而已,在陌生的城市,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