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3.17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三〈八佾〉》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3.17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1)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2)饩(xì)羊:祭祀用的活羊。
(3)爱:爱惜的意思。
【集注】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告朔之礼: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颁来岁十二月之朔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祖庙。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饩,生牲也。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贡欲去之。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爱,犹惜也。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杨氏曰:“告朔,诸侯所以?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钱穆】
告朔:此有两说:一、周礼,天子于每岁冬季,颁发来岁每月之朔日,徧告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之于其始祖之庙。每月朔,请于庙而颁之于国人,称告朔。又一说,周天子于岁终以来岁十二月之朔布告天下诸侯,诸侯以饩羊款待告朔之使者。告朔,上告下也。
饩羊:依上说,告朔兼有祭,其礼用一羊,杀而不烹。凡牲,系养曰牢,烹而熟之曰飨,杀而未烹曰饩。依下说,饩谓馈客。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依上说,鲁文公时,《春秋》已有四不视朔之记载,殆在哀公时而此礼废,而有司犹供此羊。爱,惜义。子贡惜其无实枉杀,故欲去之。孔子则谓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送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若惜羊不送,则此礼便忘,更可惜。依下说,周天子不复告朔于诸侯,而鲁之有司循例供洋,故子贡欲去之。
今按:本章有两解。周天子颁告朔于邦国,于礼有征。然谓天子不复告朔,而鲁之有司仍供此羊。此羊本以馈使者,使者既不来,试问于何馈之?其说难通。盖周自幽、厉以后,即已无颁告朔之礼。畴人子弟分散,鲁秉周礼,自有历官,故自行告朔之礼。就《论语》本章言,仍当依上说为是。
[白话试译]
子贡欲把每月在庙告朔所宰的那头腥羊也去了。先生说:“赐呀!你爱惜那一羊,我爱惜那一礼呀。”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自译】
子贡想免掉每月初一告祭时要宰杀活羊作为祭品的环节。孔丘先生说:“赐啊!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却是那种礼。”
【感悟】
周礼,每年冬季,天子把来年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收供于祖庙,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孔丘时,周天子已不再颁发历书,诸侯国也不再采用周之历政,所以即便在因循周礼的鲁国,告朔之礼也是徒具形式而已。所以,正在从政的子贡才想要提出去掉宰羊作为祭品的环节。处处维护周礼的孔丘先生则认为,如果再把告朔的礼仪形式省略了,那这种礼制就更加没人重视了。也不得不说,许多礼节也许徒有形式,但它还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一定的约制作用的。就像年俗里初二回娘家一样,人家都回去,你好意思不去么?
【后记】
许多时候,形式也很重要,譬如每日读论语写笔记,拉下的日子总想着如何补上。
槐榆柳
2017年1月18日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