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开始的特别晚。高中的时候,同学拿着几本北大学生的书,我们在宿舍里争相阅读,但到底读的什么,早已没有了印象。后来上大学,现代文学老师逼迫我们读书,每节课上课前都要提问书本里的细节,我们迫不得已,每天泡在图书馆,慢慢的,也就养成了睡觉之前翻几页的习惯。后来,工作了,结婚了,有了孩子了,一切又回到了起点。之前读书我也得过且过,我也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别人读过的书可以清楚的记得里面的内容,可以随口说出里面的句子,而我只是有印象,仅此而已。大概,我在读书时并没有沉浸进去,也没有自己的思考吧。
教书十年,站在讲台上心里越来越虚,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所见的,所想的越来越狭隘。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也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我们有太多的牵绊,排名、成绩、证件、晋级等等,我们以成绩至上,每天变着花样的逼学生学习,自己也变成了自己所讨厌的样子。教师原本是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引路人,现在却为了种种让学生千篇一律。
在学校很少有自己的时间,每天除了备课还有许多琐事,事情一件堆着一件,推着我往前走。我时常想,教学有没有其他的模样,没有内心的焦灼,没有每天的惶恐,没有焦虑不安,能不能安安静静地教书,平平静静地学习?能不能带着学生读想读的书,做想做的事,不用大呼小叫,不用生气焦虑?这种内心的平和能不能够找到?
我们每天面对一样的教室,一样的学生,单调的生活磨灭了教师的热情。到底该如何面对这种生活,我想,阅读可以给我打开新的思路。之前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里面说,“如果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方式对待这些孩子,他们会令人惊讶地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我想,若从书中汲取力量,学到方法,我们也可以温柔教书,那面对同样的一群学生,就可以发现他们不同的情感。我们也可以平静地观察着每一位学生,找到他们的闪光点。
如果一位教师热爱阅读,那么他的身上一定会有一种安静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传递给学生。相信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豁达。都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那这对话就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话、世界观,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影响学生。我们所从事的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灵魂,如若我们有所偏差便会让学生有所偏差。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和研究。每一种教学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教学理论,我想如果方法得当、潜心研究,我们便可以找到根源。
说起研究,我们何尝不是在每天研究呢?我们每天和学生斗智斗勇,每天和家长交流沟通,每天想办法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有趣,每天绞尽脑汁让学生的成绩提高一点点。只不过,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了实践上,至于理论的研究,我们很少去梳理,这个理论,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这个理论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出成效。我想首先应该改变的便是这种思想误区。这种教育研究更应该成为教学的翅膀,让教学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扎根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