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刘祥老师《一线怎样做教研》第十六讲《课题主要观点该如何拟定》

刘祥老师《一线怎样做教研》第十六讲《课题主要观点该如何拟定》。刘老师说,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因此,课题的主要观点应指向研究中的正确定位和态度。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研究对象、目标、内容、思路和重点基础上。

课题申报评审时需要填写主要观点,但其实,这是否算真正的观点?毕竟研究还停留在主观层面,所以有些省份的课题申报书将其设定为“研究假设”。刘老师认为,“研究假设”更为准确,是一种可能性推断,基于既有认知经验,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技术分析预测能力。

一些课题主要观点需要注意四个方面:

一是观点要基于内容形成,现实是认知的基础,研究内容离不开现实。我需要对预设的研究内容进行思考和实践,才能形成特定认知和合理观点。观点是对内容的提炼,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例如,运用“三单”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课题,最初的观点只是三单,可以避免自主阅读的浅层化。整本书阅读可以通过特定任务带领学生进入研究性阅读。

后来,课题组对“三单”内容进行了分解,详细探究了课前自主阅读清单、课内任务活动清单、课外拓展阅读清单三部分,分析了清单之间的内容关系和表达差异,并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任务清单形成了具体观点。

比如,课前自主阅读清单要贴近学生兴趣和心理发展需求,突出趣味性和思维挑战性。课内任务清单要有利于合作探究,体现思维梯度。课外拓展阅读清单要量力而行,同时要有挑战性,目标是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和灵魂塑造。随着思考和实践的深入,课题组的主要观点不断修正,逐步接近研究的核心。后来,课题组将“三单”写入评审材料,形成了主要观点。从客体、主体、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五个视角理论,既关注了课题研究内容中的五个重要方面,也关注了研究目标和途径,对课题开题后的研究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是要精准凝练并适度阐述。在申报评审书时,主要观点至少要做到五点:第一,观点要有明确的价值诉求,体现对特定研究内容的理性思考;第二,观点要具体,能反映研究对象、路径、方法和可预见的成果;第三,观点要可验证,能在后期研究中开展具体验证,并最终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观点要全面,尽量覆盖课题研究的主要项目或子课题;第五,观点要具备前瞻性,并体现教育教学的规律性。

三是关注实证,指导实践。虽然申报评审书只是“设计图”,最终还是要落实为具体的教学研究行为。因此,依托教研内容和研究路径等信息,撰写课题主要观点时,需要重点阐述课题研究过程中即将开展的重要研究活动,并用表达观点的句子加以说明。紧接着的简要解析,可以精准呈现对特定问题的理解。现在明确价值判断要结合时政,用具体行动方案或成果证明主张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常见的严重问题是,主要观点只是常识,任何非教育领域的人都早已知晓,这样的内容没有立项价值。另一个问题是观点缺乏可行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没有具体内容、要求和预期成果。近200字的表述,反复界定核心概念和分析意义。前瞻性要引领关注方向。当前研究难以在认知和行动上取得重大突破,但至少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要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设定研究内容和路径,并加以提炼。

研究主要内容,比如“三单”和“三度”语文,都是顺应语文学科课改,需要形成探索性教学行为,其实施过程对语文学科新教法、新学法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课题“概念图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的方法与技巧研究”贴近教学实际,具备一定前瞻性。此类课题在理念和主要观点上,应重点关注不同类型概念图在不同写作论文中的方法指导差异。遗憾的是,当前撰写主要观点时,往往忽略了对具体研究任务和前瞻性信息的阐述,反而将文字浪费在行动意义的解释上。举例来说,这段文字过多解析了行动意义。其实可以提炼出,概念图和示范学习直观形象,贴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极大提升理解力和记忆力,培养逻辑和创新思维。重新整合后,主要观点应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概念图,打造可视化学情,在教学实践中贴近人的自然认知语境,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