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可能是大家时不时就会经历的状态。当留守儿童眼巴巴地期盼父母回家,幼小的心灵便要承受孤独的刺痛。当那年考研复习时,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早出晚归、一个人出入图书馆、一个人跑步,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一个人吞咽。当你毕业时,一个人背起行囊,漂泊异乡,为生活而奋斗。当你晚上加班回家,一个人战战兢兢,迈着急促的脚步,匆匆前行……
孤独这东西,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就一定会感到孤独,也不会因为你处在一群人当中,就不会感到孤独。我想孤独更多地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刘若英在她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自序中说:“我常常觉得,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孤独感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痛苦,那只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我希望我身边的人能明白,孤独是自生自灭的,不是因为他人导致。”
刘若英还提出自己对孤独的一种感受: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在作者看来,有人陪伴,固然幸福,但一个人的时候,仍旧可以过得有滋有味。有人聊天,欢笑畅言;相对无言,便安自静默。
在恋爱的初级阶段,我们经常无话不谈,慢慢地,我们无话可说,那就暂时什么都不用说。静静地在你怀里孤独……在相处中保有独处般自在,便是爱情中最好的状态。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提到孤独和寂寞的差别:“孤独——你有的是热闹的选择,偶尔不选而已,很美很高冷。那种感觉,别人不懂,你也根本不介意别人懂不懂。寂寞——你没的选,总是很慌张,很饥渴,那种不好的感觉,别人懂,但懂了也不在乎。”
想到获得诺贝尔奖并曾为此患妄想症的纳什教授,因蒙受冤屈入狱但最终成功越狱的安迪,几十年坐着轮椅却仍取得不凡成就的张海迪。那些孤独的时光,恐怕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可他们却从孤独中汲取力量,心存希望之火,自由之风。最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对孤独,我们不应因此而悲叹、无助,而是从容、直面自己的内心,从与自我的相处中获得力量,并葆有孤独的自由。
面对孤独,接受它,拥抱它。人在孤独时才能如此地了解自己。因为你无所依赖,你能依赖的只有你自己。你无所指望,你能指望的只有你自己。你一旦明白这一点,便不再流泪,豁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