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惧孤身一人但恐惧孤心一人

现代社会的人已经很难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高度协作的联络使每个人已经习惯成为社会网络的某一个节点。社会体系的无形机制能够替换节点位置的人并正常运作而具体的人却无法脱离社会网络正常生活。我想这是社会快速发展并呈现先进文明状态的表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代价——牺牲了个人的生存独立性。

我们可以试想下个体离群索居需要独自解决的许多现实问题。首先得找到一相对与世隔绝的僻静地方,少有人至且无法顺利的与外面的社会联系,特别是不应有网络和电视信息的到达。这样去处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了,即便有也是穷山恶水间,一群人能否生存下来都是个问号。其次得有个居所,不过多简陋我们先得独自向自然取材并制作成各种建房的构件然后还得考虑如何连接它们。若要表明脱离社会生产关系的决心就不应使用外在体系生产的各种工具和连接用的钉子等物件,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制作绳索技能或者掌握中国古时木匠的丁卯技艺。再次要生存下去还需要各色生活物质,比如粮食、荤蔬菜、油、盐、饮用水、火的生成和保存以及衣服、被褥等。粮食、蔬菜可以自己开垦荒地,肥料也可以自己生产但种子依然需要从现代社会中获取,否则自己野外驯化那不知要到何年何月;衣服、被褥也绝不可能自己种植麻然后取丝织布的。

可见尽管当今社会文明高度发展,各种基础科学发展相当成熟,但并不表示个体已然掌握得很好。事实上若真有时空穿梭机,大多数现代人达到古代不见得真能生存得下来,我们是见识并生存在更高文明的社会,可我们不会单独生产。因此一旦脱离现有的社会网络我们如同未曾经过文明洗礼的先民们一样只能过着采集狩猎的温饱难保的生活。

物质生活还不是最重要的,当今社会的我们如果没有网络和传统媒体连接社会获取各种信息必然陷入绝大的空虚绝望。我们会无所适从,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许多空闲时间我们会茫然失措。正常得精力无处施展,正常的表达无人诉说,正常的需要无法满足,那么压抑致使人注定走向更大的精神无趣、空洞、茫然、愤怒继而绝望。

人由生机勃勃走向黯淡自毁必定是由内心世界的荒芜引起的。人是精神性的生物,生命体的维持那是本能的行为,而精神世界的保育则需要个体与外界的碰撞和交流,否则如同一潭死水。军事科学上有这么一句话:最坚固的城堡,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如同人体的内部无形的内核,一旦核心被毁那自然一切都将灭亡。

美国19世纪的著名作者亨利·戴维·梭罗20岁时毕业于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也没有从政而是在他28岁抛开金钱和现实的束缚选择归隐瓦尔登湖。在湖畔,他搭起了简陋的木屋,开荒种地,阅读写作,选择了心灵的宁静,过着自由闲适的生活。正因为他追求回归本心、亲近自然,在东西方哲学的影响下,他可以摒弃物质的诱惑而遨游于精神之海。

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了两年的隐居生活,在未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的现状里对自然、人生、人性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重塑了自我,探寻了部分生活的真义,并写下了《瓦尔登湖》这部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名著。

我们可以短暂脱离社会甚至过上艰苦的生活,但是我们无法让精神独自飘离。再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只要有书籍以及前人们的智慧陪伴就能坚强的度过无数岁月和无尽困难。

我们不曾惧怕孤身一人,我们只是恐惧孤心一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生活圈的发布着实让支付宝又“火”了一把,最新的百度指数显示: “校园日记”、“白领日记”、“生活在海外”、“脉...
    纵横四海行天下阅读 353评论 0 0
  • 十年前认为刻骨铭心的爱恋、重于泰山的友情,如今轻轻翻开,不过一笑。一页一页酸中带涩、暗无天日犹如世界末日的少女心思...
    蔚兮阅读 617评论 0 0
  • (一)十三年前 “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大叔骑车摔倒了。”阿农脱下湿漉漉的外套,“雨下得太大了,想来是滑倒了吧。” ...
    未予先闻阅读 284评论 0 0
  • 创业这个词,一直很热门。当然不是因为热门,才有一个这样的想法。 创业难不难?当然难,否则怎么会这么多人天天羡慕哪些...
    斯嘉丽薇阅读 53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