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听了《知行小酒馆》的播客,了解到嘉宾成庆,他和雨白的对话充满哲思,深度又客观平和,非常不错的饭后精神点心。看简介嘉宾是上海某大学的佛学副教授,身份关系离我很遥远,但他的智慧、心态与展现出来的佛学素养,让我深受启发。听完播客,我的认知似乎又打开了一些,受益匪浅。
但思想又做了些深度的延伸,无关乎此次的播客内容。
不禁想的是,当下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身心灵疗愈成为他们的一种消费需求了吗?作为个体,倒没有感知到这种现象,可能也是因为每天接触的圈子很固定,就那么几个人的原因吧。但各种自媒体的信息推送,呈现在面前的似乎是:幼儿园就开始鸡娃了,教育越来越内卷,大学生空心病越来越多,年轻人迷茫看不到啥希望,开始信佛,而中年人危机四伏,面临35+困境,未来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下降,各行各业竞争加剧,经济逐步下行。。。一连串触目惊心的现象铺天盖地袭来。
又一连串的推送:让我们不要内耗,要觉察自己,自洽,和解,得到能量的抱持;对未来的不确定不要焦虑,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等等
我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变、价值观和外在展现形式也在变,这是最深的感触之一。
例如,当年的我,内心就是有着各种纠结,有着犹豫不决、敏感的性格,对于80后的我们,内向、不善社交,自己都觉得羞耻,更不好意思和别人说我是社恐了。却不知在当今自媒体的时代,原来有这么多与我类似的平凡人,才发现原来大家都这样的。各种纠结,敏感、内向,甚至社恐都不觉得丢人,而自媒体称它为“内耗”;给别人安慰,或者站在别人角度说适合的话,在当下称“提供情绪价值”。
不得不说这是越来越注重个体自我的时代。
再就是焦虑,这个词也是这几年流行起来。
毕业,就业,结婚生子,买房,工作,家庭关系,医疗,养老,人生的过程中都有着各种的磕磕碰碰,起起伏伏,哪一代人过得轻松?
但在当下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不确定越来越强,导致我们的心跟不上身体的节奏,长期下来,让我们感到迷茫和焦虑。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自媒体,将这些在我们个体身上或轻或重的磕碰或起伏传播开来,慢慢地汇聚成一种情绪,弥漫成一面面。
作为真实的个体,要从这些信息中挣扎出来,分清这些是真切的当下,还是一种传播的情绪?
是真的这样吗?
真的从幼儿园开始就鸡娃了吗?至少我身边很多娃读幼儿园时都没有被鸡。
小学到高中,真的如此卷天卷地吗?在我的身边,是有些父母、有些声音很卷的,但不是全部。现实中有些个例的确耸人听闻,但也是道听途说,几个例子而已,不是大多数。但就这几个,如果在自媒体、妈妈群里传播起来,再加上会搞情绪,很会搏流量的自媒体或自身很敏感、焦虑的妈妈一传,就变成了一种弥漫的情绪。
再就是工作内卷,无意义的工作内容肯定是有的。但5年前,10年前就没有吗?都有的,只是那时没有这么多宣传报道。中年危机,35岁失业,这些新闻早就司空见惯,我家叔在2010年时(他才40几岁)也面临过中年失业。
唯一不同的,可能现在的就业机会相对5-10年前确实缩减了,而年轻人毕业后又面临找工作,在个人IP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家找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必须找家公司来做,也可以有更多个人化的公司,自由度高些了。在信息传播渲染下,必然对在职场的人产生一些情绪的影响。至于各行各业的竞争加剧,经过5-10年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的确需要一些时间去产能,去消化调整,对当下的我们有些影响。
分析了一番,觉得很多焦虑是来自各种信息的传播,至少30%吧。当然另外的70%才是来自真实个体和时代交互的产物,因人而异的那部分。
当下,我们决定不了什么,但我们能决定自己,不要被外界裹挟,被世俗限制,做自己认为正确的,过好当下,才是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