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矛盾冲突 体悟小说魅力——《桥》《穷人》《在柏林》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六年级

【教学目标】

1、借助文本,理解什么是小说中的矛盾冲突。

2、细读文本,体会矛盾冲突的作用。

【选文情况】

        选文篇名为《桥》、《穷人》、《在柏林》,来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三篇课文。

【设计意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而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有力抓手。抓住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文本主题,体悟小说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如:个人出现心理矛盾,两个人闹矛盾,事情发展中的矛盾等等,有的矛盾需要解决,有的不用解决。其实,小说中也有矛盾冲突,那么小说中会有什么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学习小说,相信同学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二、借助文本,初识矛盾冲突

        我们刚刚学过的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者缺一不可。而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其实,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探索之旅。

        1、出示《桥》的片段,读一读。

        老人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这样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小组合作讨论:老人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为什么又要推小伙子一把?

        展示:

        生:“揪”是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党员要起表率作用。尽管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但老汉不徇私情,以身作则,一心为老百姓着想。“推”是因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老汉关爱自己的儿子,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儿子。

        生:一个“揪”、一个“推”都是因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揪”是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推”是为了保护儿子的生命。

      师:是啊,这一“揪”一“推”有不同的意思,是不是非常矛盾呢?“揪”出小伙子,又要“推出小伙子”,这就是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桥》

        2、出示《穷人》片段,读一读。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师:这是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对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此时此刻桑娜是什么心情?

        生:忐忑、担心、不安、紧张。

        师:桑娜同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抱回了家,可抱回家后,心里却是这么的矛盾,这也是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人物的心理矛盾冲突。

《穷人》

        3、出示《在柏林》片段,读一读。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在柏林》

        师: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回顾,我们知道了其中的矛盾冲突,《在柏林》这篇小小说中,有什么矛盾冲突呢?

        生:两个小姑娘的表现和老头话中的事实形成了矛盾冲突。

        师:这是故事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也可以说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深入文本,剖析矛盾冲突

        1、体会《桥》中矛盾冲突的作用

        再读文本,体会这一“揪”一“推”说明了什么?     

        师:在人民群众面前,老汉不顾及儿子的生命;在儿子面前,老汉不顾及自己的生命。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揪”是为群众搭建了希望之桥;一“推”是为儿子送上生命之桥。

        生: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生:老汉热爱自己的儿子。

        师:如果去掉这里的情节,可以不可以?对,明显不可以。这一“揪”一“推”,是矛盾的,党性和父爱的天平似乎不平衡,却又恰恰使老汉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和丰满。所以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环境描写一样,也塑造了人物形象。

        2、体会《穷人》中矛盾冲突的作用

        再读文本,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

        师: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却又担心丈夫会揍她?

        生:因为他们家也不富裕,担心养不起这两个孩子。

        生:因为丈夫已经够辛苦了,她心疼丈夫。

        生:担心丈夫不同意这个决定。

        师:可最后桑娜宁可做好被丈夫揍一顿的心理准备,也毅然决然地收留两个可怜的孩子,说明了什么?

        生:桑娜非常的善良、有同情心。

        师:如果自己的家庭条件足够富裕,领养别人的孩子,是一种善举,可在自己的生活很拮据的情况下,还能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善良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可见,这里的矛盾冲突使桑娜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品读分析,我们感悟到被我们忽略的矛盾冲突竟然有如此的奥秘,它可不是可有可无,每一处矛盾冲突都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都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以后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就要多多关注矛盾冲突,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其实矛盾冲突除了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还有其他作用,我们再来读《在柏林》中的片段。

        3、体会《在柏林》中矛盾冲突的作用 

        再读文本,体会小姑娘的“笑”和老头的“怒”背后的深意。

        师:在一节小小的车厢里,有人笑,有人怒,为什么笑?为什么怒?

        生:姑娘笑是因为老妇人神志不清,近乎痴呆。

        生:老汉怒是因为他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而他又要上前线,他的虚弱多病的老伴没人照顾。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多么可怜的一家啊!多么残酷的现实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深的伤害...... 

        生:战争太残酷了......

        生:人类不要再发生战争了,人们渴望和平......

        师:同学们看,这里的矛盾冲突,是不是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是不是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矛盾冲突就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小说就是如此的有魅力。所以我们读小说的时候,不仅要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学会捕捉字里行间的信息,这才叫会读书。

        四、学以致用,激发读书欲望

        很多小说里,也有这样的矛盾冲突,请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最贵的捐赠》。希望同学们去慢慢体会、领悟,相信你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文本中的矛盾冲突,仅仅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在小说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还有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慢慢去发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领悟到小说的魅力。

【作业设计】

        认真阅读《桥》,找一找其他的矛盾冲突,想一想矛盾冲突的作用,悟一悟小说的魅力。

【板书设计】

                            矛盾冲突

        情节矛盾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心理矛盾      表现文章主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