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冷漠、克制、镇静又讨厌社交的细菌科学家沃尔特爱上了美丽、热情颇善交际的吉蒂,而此时已经25岁还未出嫁的吉蒂在母亲的嫌弃下慌乱中接受了沃尔特的求婚,同意嫁给无论是性格还是家世都不相称的沃尔特,他们结婚后便随沃尔特去了香港定居。
在香港的日子里,沃尔特把吉蒂照顾的无微不至,但他专注研究,沉默寡言,不解风情的性格却让吉蒂时常觉得孤独寂寞,于是经过一次舞会后,美丽热情的吉蒂和英俊帅气又幽默的助理布政司、有妇之夫唐森迅速展开了婚外恋,直到这一切被沃尔特撞破。
于是,吉蒂向沃尔特坦白了和唐森的恋情:
“他一心一意爱着我。我们俩都热烈地爱着对方。既然你都知道了,我也就不打算隐瞒了。我们做情人已经一年了,我为此而感到骄傲。他对我而言,就是我的一切。我嫁给你就是一个错误,我从来没有喜欢过你,我和你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沃尔特也同样向吉蒂坦白了自己对吉蒂的感情:
“我对你没有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浮、头脑空虚,但是,我爱你。
我知道你的想法都很粗俗、平庸,但是,我爱你。
我知道你只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
“我从没奢望要你爱我,我觉得你有理由不爱我,因为连我自己都认为我不讨人喜欢。能够给我爱你的机会,我已经心存感激。有时当我做了什么令你开心,或是看到你眸子里闪烁着温情,我都会欣喜若狂。我尽力不让我的爱叨扰到你,我知道那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我总是留意着第一时间发现你对我情感的不耐烦。对于大多数丈夫认为是他们理所当然的那些权利,我都乐意作为那是你对我的恩赐接受下来。”
后来沃尔特给了吉蒂两个选择,一是和他一起去湄潭府(广西)支援瘟疫救灾,二是让唐森与其太太离婚,并在离婚一周内娶吉蒂。
吉蒂丝毫不怀疑唐森对她的感情,于是她立刻去见了唐森,却没想到唐森不仅对她坦白他不会与太太离婚且不可能会娶她,甚至还劝她去湄潭府,至此吉蒂才看清唐森的真面目。
最终她无奈的答应了沃尔特跟他去湄潭府,她甚至有点绝望,她觉得她一定会在那里染上瘟疫并死在那里,她也是这么想的,或许他也是这么计划的。
刚到湄潭府她看着到处都是染病而亡的尸体,住的也是破旧的房子,整日以泪洗面,而沃尔特却开始积极的救助那些灾民,常常是忙得不见人影,只留吉蒂一个人病怏怏的呆在那个破房子里。
看着面容惨白的吉蒂,友好的海关海员韦丁顿便时常带她去散心,带她去看那些正在遭受瘟疫病痛的人们,带她去旁边的修道院看她们为了照顾那些被遗弃的孤儿和染病的病人们而忙碌个不停。
“参观修道院让她受到强大的震撼。那修道院尽管看起来不足为道,可有修女们的信仰装饰着它,有她们的情感倾注在里面,因而赋予它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灵之美。修女们在瘟疫肆虐的情况下,依然有条不紊的工作,表现出她们临危不惧的气概和务实的态度;”
在修道院里吉蒂结识了乐观的圣约瑟修女,圣约瑟修女乐观的情绪也感染了她。修道院的院长是那么的朴实无华,毫无造作,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令人心存敬畏,很难想象会有人对她表示出不尊敬。根本无须有人告诉她院长来自法国最有名望的家庭。
她的言谈举止已经透露出她有着古老家庭的血统。她具有的那种权威性还从未被挑战过。她禀有那种贵妇对下人的体恤,以及圣贤的谦卑。她刚毅、端庄的面庞既严厉肃穆,又不乏情感的流露。
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温和体贴的女人,所以那群孩子才会吵吵嚷嚷地围着她,一点儿也不害怕,她们知道她深深地爱着她们。在看着那4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时,她脸上浮现出的笑容既甜蜜又深沉,像是一束阳光照进了荒芜的旷野。
当地的人和修道院的院长修女们还对沃尔特争相称赞,不仅赞扬他的能力,还有他的体贴和温柔。她们觉得在他腼腆的外表下面,有一颗聪明、温柔的心。
她开始承认,他有着非凡的品质,有时候甚至觉得他有伟大的品质,尽管这种伟大显得古怪、不招人喜欢。他已经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唐森的价值:他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才能和品质都是二流的。
同时她在院长和修女的对比下,感受到了自己的卑微和渺小。于是她开始加入修道院帮助一起照顾那里的孩子和灾民,慢慢的这些孩子们给予吉蒂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让她的内心得到平静,她感觉到了自己在成长、成熟起来,她感觉到了自己活着的价值,也开始萌生了新的勇气,她甚至觉得自己像个资深的水手,开始渴盼着了解更广阔的未知。
芸芸众生就像是这条河里的一滴滴水珠,他们相互挨挤在一起,无名的人潮正在奔向生命的彼岸。既然万物的生命都如此短促,万事皆为过眼云烟,那么,人们为了一些琐屑的事情而较真,而争得面红耳赤,让自己和别人都不高兴,就似乎显得太可悲了。
吉蒂开始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一直在池塘边生活的人,突然被人带到了大海。这令她觉得有些屏息,却也让她欢欣鼓舞。她不想死,想活着。开始萌生了新的勇气。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已向着未知海域扬起风帆的资深水手,心灵渴盼着能去了解未知。
再后来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很坦诚的告诉沃尔特她并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不是沃尔特,她知道自己让沃尔特背负了太多的痛苦,他觉得他的灵魂就像是一只扑棱着翅膀的飞蛾,由于羽翼上背负着太多的恨意,重得怎么也飞不起来。所以她不想欺骗他。虽然她不爱他,但她想为他做些什么。
沃尔特要求有了身孕的吉蒂离开这里,回到母亲的家里好好生活,吉蒂却不愿意离开,她对沃尔特说:"只要你在这里,我就不会离开。",而沃尔特在留下了这句“你必须知道,在我把你带到这里时,我就已经宽恕了你的那种行为”后便染上了瘟疫而死,也有人说,应该是沃尔特故意染上瘟疫。
埋葬了沃尔特后的吉蒂离开了这个充斥着瘟疫的地方,回到香港后再次遇到唐森,并再一次陷入唐森的柔情蜜意中的吉蒂彻底厌恶了如此不堪的自己,于是她回到了父亲身边,回到了那个令她性格缺乏的家,并想要好好陪伴年迈的父亲,获得父亲的爱。
就像修道院的院长对她说的:“要记住,尽自己的职责,做好分内之事。这就像是手脏了要洗手一样,而不是什么值得赞美的品德;最重要的是对你的职责有一份热爱。当爱与职责合为一体时,你才能有慈悲和恩泽于心,方能体味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故事的最后,她真正的获得了自由——
自由了!这就是在她心中一直咏唱的念头,即便未来的图景仍很模糊,却能像河面上的雾气那样,在旭日俯照的时候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辉。自由了!她不仅从令自己烦恼的羁绊中解脱了出来,也从压抑的夫妻生活中解脱了出来;她不仅摆脱了时刻威胁着她生命的死亡,也摆脱了那段使她堕落的爱情。她从所有精神的羁绊中解脱了出来,一个脱离了肉体的精神的自己。她获得了自由、勇气和大无畏地面对未来的平和心态。
沃尔特死前说的那句:死的却是狗!也一直回落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说这句话可能代表着沃尔特至死都难以原谅吉蒂,他有人说狗咬人而狗死了,代表的是人的虚伪,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也许沃尔特是真的很生气,
——就好比他给一个洋娃娃穿上了华丽的服装,并把她放在圣殿里供奉着,后来却发现这个洋娃娃的肚子里塞满的都是锯末,便既不能原谅自己,也不能原谅那个洋娃娃了。他的灵魂被撕碎了。他的生活一直建立在东西之上,在真相击碎了这些虚假的东西时,他觉得现实本身也四分五裂了。现在事情很明显了,他不会原谅她,因为他无法原谅他自己。
但虽然经历了种种我想真爱是骗不了人的,就像书中写的“如果说有时候欺骗别人是必要的,但是欺骗自己则就是可鄙的”。沃尔特依然深爱着吉蒂,也许他原本逼着吉蒂来到湄潭府是因为他无法原谅吉蒂的背叛而想让她死在这里,可他终究是爱她的。
尤其是看到了焕然一新的吉蒂,看到了有了身孕又获得了新生的吉蒂。虽然吉蒂无法爱上他是事实,可他爱吉蒂也是事实,不管他再怎么鄙视这样的自己。所以他愿意用一死来了结这桩孽缘,也愿意用一死来换取吉蒂安全离开这个遍地弥漫着瘟疫的地方,他希望在他死后,他心爱的吉蒂可以带着她的孩子获得重生。
现在想想我觉得或许他始终都把自己比作狗,或许他有片刻想要咬死那个背叛的人,但最终也是情愿中了那人的毒,甘愿了结这段情。
沃尔特对爱情的忠诚之死,对比后来吉蒂对唐森说的:你想到过你欠她(唐森夫人,唐森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夫人却时常在外面搞婚外情)一份忠诚吗?更让我肯定沃尔特死前所说的“死的却是狗”,既代表着对吉蒂新的人生的成全,也代表着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如此以来,人依旧是无辜又美好的样子,只有狗去了而已。
此时,我又想起了通透的韦丁顿说的那句:什么是道?
“有的人在鸦片里得道,有的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得道,有的是在威士忌里,还有的是在爱情里。万道归一,皆归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