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凡是鼓吹时代变了,古代的情况和如今的不同,不应该效法先王之道,不必遵从礼义的,他们的说辞即使听上去再合情合理,再悦耳动听,仍然是歪理邪说。君子是不会相信的。
荀子一贯主张,君子不但要自己遵从先王之道,还有教化百姓的义务,这样百姓就不会听信妄人的胡言乱语了。因此他指出,有一些人通晓君子之学,自己能够效法先王之道,遵从礼义,但对宣扬圣王之道,内心不热爱,行动上不热衷,这样的人算不上圣王之道的忠实追随者,称不上君子。
凡是自己认为美好的事,没有人不喜欢宣扬它的,君子更是这样。因此君子对于宣扬先王之道这件事,内心充满热爱,行动上自然而然地就会表现出来,对君子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把圣王之道的道理讲给别人听,远胜于赠送金银财宝;用圣王之道的道理劝导他人,促其改正过失,他就会比换上高贵华美的衣服更美丽;听一次生动的讲解,比欣赏一场音乐会还要美妙动听。
所以,君子一定是善于表达的。在如何宣扬圣王之道这件事上,君子总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吃透先王之道的本质,然后用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老百姓都愿意听,这样才尽到君子的本分。
从学校里出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称职的好老师一定是非常有责任心的,首先在备课上下足功夫,自己先真正弄懂弄通,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打磨改进,站在讲台上充满自信,娓娓道来,神采飞扬,对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提问,都能一一应答,恰到好处,学生则听得津津有味,食之如甘饴。听这样的课就是一种享受。
相反,鄙陋的儒生只知道照本宣科,从不在文采上动心思、下功夫,所以他们学了一辈子也达不到君子的境界,而流于卑微、呆滞、平庸和俗气。
大学里那些上课要求签到,缺课一次还要扣分的老师应该属于这一类人,他们往往表情木然,语言枯燥无味,声音千篇一律,人不生动,课也不生动,没人愿意上课那是很自然的,其实他就没有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
对于那些自顾自己做学问,而不宣扬圣王之道的人,荀子最后引用周易上的一句话来批评他们:“括囊,无咎无誉。”意思是说,缄口不言,没人责备他们,也没人赞美他们,这是腐儒的表现,学问做得再好,也不能成为君子。
附录: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____荀子《非相》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