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作者曾说过:人一辈子要读三本书,一本“有字之书”;一本“无字之书”;还有一本“心灵之书”。
至于“有字之书”为何物?大家都特别容易理解,也非常重视。有了大家对“有字之书”的重视,所以就有了千千万万跟书有关的产业链,有了各种明目众多的培训课,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尤其为了过这座独木桥大家倾尽全力,长年累月的十年寒窗苦,通过“有字之书”进入理想大学,为改变人生命运,吃尽苦头。
有字之书能促使人生活的越来越好,这一点毋庸置疑,很多人正是认准了这个理,为了尽早让孩子吸收有字之书的营养,不惜血本,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就制定了孩子的培养计划。早前炒得火热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是典型代表。
很多人做事喜欢抱着投机的心理,投入后就想得到立竿见影的结果,这样往往会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忽略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跟人一生都息息相关的一些东西。
我们学习,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越来越好,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得到解决。同时更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有字之书固然重要,如果仅仅只是学了些理论,成了孔乙己之类的人,到最后只是把思维扩展到“茴字有四种写法”的程度,那样地读“有字之书”反倒成了人的一种悲哀。假如真要那样,费那么大劲读书却不会灵活运用还不如不读,文盲也能过一辈子。
人去读“无字之书”就属于此例。平时我们都应该听说过很多家庭只注重让孩子读书,忽略了孩子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从而产生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这些人除了读书好之外,生活方面的处事能力说难听点就是低能儿。几年前就有报道提到,说有新生因为平时在家有人服侍惯了,进大学后不能自立而退学。一个连去大学自立这么初级的生存能力都没有的人,就算学习再好又怎么在社会立足。难道永远靠父母照应着吗?
老家就有一个类似孔乙己的人,不管谁不认识的字,跑去问他全知道,可一脑袋的文字在他这里毫无用处,连写最基本的句子都不会,也就是说他根本不会运用,由此也成了村里人的笑柄。
我们所读之书需要注重实际运用,是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去读书,这样所读过的书才能发挥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读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还需具备道德素养,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这就涉及到,从小需好好培养一下品格,从而成为一个品质优良之人,也就需要我们去多读所谓的“心灵之书”。
社会是个大染缸,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蜜蜂学采蜜,跟着苍蝇找厕所。一个人就算有再大的学问,有再大的动手能力,有应对困难的再好方法,假如品行不端,或者道德素质不怎么样,很可能会成了一个对人不利的歪才,那样反而不利于社会向利好方向发展,甚至可能会成为汤里的那颗老鼠屎。
在人的一生中,想要生活的有品质,“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最好都不要落下,相对来说“心灵之书”是一个让人活得有价值之根本,善乃万事之源,唯有善才能让社会到处充满暖意,善这本心灵之书好好拜读了,产生的能量就会具有磁场效应,同时能让另两本书发挥更好作用。
由此看来,人生三本书中尤为重要的是“心灵之书”。这本书读好的前提下,同时读好“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一个人才能过好真正有品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