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具种类繁多,各式各样。不仅有椅凳类坐具、几案桌台类盛放具、床榻类卧具、屏风类装饰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小玩件,情趣盎然,值得玩味收藏。
屏架类
屏架类家具,是屏风与架子类家具的合称。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屏风已经出现。古时候,贵族的房屋相对高大宽敞,感觉就会有点大,有点空,需要挡风与遮蔽的家具,屏风便应运而生。最初的屏风大都是单扇的,直到汉代以后,屏风才由独扇发展到多扇,可以随意折叠开合,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汉代以前,屏风是室内主要的装饰性家具,制作相当考究,多在木板上漆彩绘。唐代以后,屏风的制作材料更加丰富,装饰手法更加多样,有用玉石装饰的玉屏风,也有玻璃屏风、云母屏风、绨素屏风、书画屏风等,折叠屏风也从几扇发展到数十扇。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有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随着家具制作工艺不断向前发展,屏风的种类也更加多样,有落地屏风、折叠屏风、台屏、挂屏等。
落地屏风,又称地屏,是一种单扇落地带座的屏风。落地屏风一般都比较高大,是古代厅堂内一种必备的家具,常放置于居室正中,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明清时期,落地屏风制作选材精良,工艺精美,装饰手法多样,木雕、嵌石、嵌玉、彩漆与雕漆等工艺都被用于屏风装饰。清朝晚期,带镜子的穿衣屏风开始出现。
折叠屏风,又称曲屏,是一种由多扇落地屏风组成,可以任意折叠、曲直变换的屏风。折叠屏风又分为带座与无座两种。据晋代的《东宫旧事》记载:“皇太子纳妃,有床上屏风十二牒。”可见,两晋时期已经出现了十二扇的折叠屏风。折叠屏风除了具有落地屏风所拥有的功能外,更加灵活机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既可以置于厅堂内显眼的位置,也可退居一角。故宫太和殿的七扇金漆大屏风,宽度为525厘米,正中高度为425.5厘米,是故宫内最大的家具。在所有的屏风当中,插屏与挂屏最具观赏价值,存世数量也最多。
插屏,又称台屏,多放置于案几与桌上,观赏性与装饰性极强,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工艺品,或者说是纯正的装饰艺术品。插屏通常由屏框、屏架与底座组成,屏框有长方形,也有圆形的,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屏面常常镶嵌云石、瓷板、玉、漆雕等。
挂屏是屏风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种,挂屏出现于明代后期,是一种悬挂于墙壁上的屏风。与插屏一样,挂屏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品,不具有一般屏风所具有的挡风、遮蔽、分割空间的实用功能,更主要的是用来美化空间,是一种观赏物。挂屏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十分流行。
架类家具,也是古代家具中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实用家具,其最初的形式是为了适应挂衣服的需要而出现的,其历史可追溯到东周。古代衣架的基本框架,与屏风非常相似,只不过衣架的中间是空的,屏风则有遮挡物。明代时期,家具制作工艺水平出现了一个高峰,各种各样的家具制作工艺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衣架也不例外。衣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用材、制作和装饰各方面都讲究起来,制作工艺大大超过了前代,甚至出现了用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制作的衣架。
除了衣架之外,架类家具还有盆架、灯架、书架、博古架等。书架与博古架在橱柜类家具中已经有所介绍。大约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专门用于张挂毛巾的巾架,专门用于放置盆器的盆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