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齐侯向晏婴提问:“忠臣都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君主的?”
晏婴回答道:“如果君主蒙难,忠臣不会殉节。如果君主逃往国外,忠臣连送都不会去送。”
齐侯说:“君主把封地和高官厚禄给与臣子,结果君主蒙难臣子不殉节,君主逃亡他连送都不送,怎么还能是忠臣呢?”
晏婴再次回答,道:“君主如果要是听从忠臣的意见,又怎么会莫名其妙的蒙难呢?既然如此,臣子又为什么要为这样的君主殉节呢?君主如果听从忠臣的谋略,又怎么会莫名其妙的出逃呢?既然如此,臣子又为什么要去为这样的君主送行呢?正是因为君主根本就不听忠臣的谋划,所以才会莫名其妙的死,才会莫名其妙的出逃,这本就是活该!所以,忠臣总是能帮助君主规避很多风险,而不会让君主陷于各种风险之中。”
02
原文
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
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君曰:“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吾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是诈为也。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
03
补
不补了。齐景公和晏婴的补朝前翻翻吧。
04
感
咱们前些日子就讲过了关于晏婴对于齐后庄公的死的看法。
齐后庄公被崔杼弑杀以后,晏婴抱着齐后庄公的尸体非常高调地痛哭了一番就算是尽了义务。这个演技就,有些尴尬。
这里晏婴又一次把这个道理拿出来讲了一遍。这有点像儒家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
晏婴给自己的定位,实际上是国家的大臣而不是君王的私臣。(当然了,还不够彻底。)真正的忠臣,就是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某个人。既然是忠于国家,那就需要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准。就拿晏婴来说,作为晏婴这种程度的人才,活着就是对国家有利的。
其实就算是古代知识分子,如果为齐后庄公这种君子殉节,也是要被耻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