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痛苦多还是欢乐多?
生活于我们多痛苦,少快乐。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而出路在哪里?多在于,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人生如何才是完整的,就早早经历社会。理解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自然有所选择。今天我们就聊聊,对于普遍的人类,什么样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自由的人?在于其后回答:为什么要读圣贤书,怎么读圣贤书?
人生一世,所经验的无非人和事。而对于同一个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者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者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者恶的。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这里面有深层的含义,那就是,人类无法全面经验一个事物。事实如此,可人们却往往以偏概全,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冲突是必然而然,痛苦也可想而知,我们就这样生活着,不能不令人慨叹。
回顾人类的发展,围绕着三个主旋律:真、善、美。我们自己的人生,主旋律又在哪个上面呢?这三个旋律,是三种态度催生的结果。分别是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
善
先说实用的态度。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括我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这些人事物,有些对我们有害,有些有利,有些无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避和无所谓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见火就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就不会抓了。火于是对他有了意义。事物本来是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火对于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周事物分类立名,比如饭、衣,朋友、敌人。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起于实用。因实用的经验,有了实用的知觉,因实用的知觉有了实用的意义,因实用的意义,有了实用的态度,因实用的态度有了实用的道德。
你的意义最好不要妨碍别人的意义,不要伤害别人,世间才立了名目“道德“,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也就无所谓道德,即使光着身子,也不会有问题。人类社会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至善?什么是至善,这不是知识,需要经世、读书、明理才能融入骨血。幸甚,有古圣先贤经验了至善,并通过书表现出来,以此形式传达给后人。这种经典书籍也不少,试举一例《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谓求善。
真
再说科学的态度。
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和实用是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见到一颗古松,不说它能否做家具,只说他的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科学家当然也有做家具的时候,但那个时候他已经由一个科学家回到实际人的地位了。科学家的态度很少有情感和意志,他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找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归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绎出个物,分出某物为因,某物为果。而“真”反过来,也帮助人类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的生活。
此谓求真。
美
最后说说美感的态度。
见到古松,实用人想到家具,科学家想到根茎花叶。他们的意识,都不停留在事物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某种事物上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察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察事物的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画画的朋友,看到古松,便把全部精神都投注在古松上,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甚至忘记回家、妻子、孩子。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落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的特质。有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也让生活充满了魅力。
此谓求美。
什么是完整的人格?
真善美,完全的人。
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大的方向:道德、科学、艺术。分别对应真善美。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参与,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一个没有饥渴感的人基本上是疾病衰老的身体才会有。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经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在有所为而为的社会活动中,人是环境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社会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大江东去,悠悠的历史,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出这漆黑的天空,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散出的点点星光。
进步还是退步?
科学的进步与弊端。
当今时代近百年来,全球大环境主要发展科学,倡导经济,好处是物质丰富,根据二八定律,80%的人类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弊端也很明显,在大趋势之下,大多数人已偏废了心灵的发展,在昌明的物质社会里,过着迷茫无奈的生活。
道德的发展与阴暗。
而道德标准,也日新月异,人们的安全感得到了长足的保障,然而,又有多少道貌岸然的人在迫害着别人,又有多少人打着道德的名义,绑架伤害别人。
艺术的普及与黯然。
经验美,有很多种途径,写字、作画、弹琴、雕刻等等。大部分都需要精专的修习。唯有读书,对所有人都更容易些。当今时代,借助科技的发达,书得以普及,不再如古代,只能在士大夫之间流传,此一幸事。然而,人们在科学催生的经济趋势下,滚滚洪流中,谁又能幸免,人们正在失去读书的能力。在海量的知识中,用碎片化的知识拼凑出来杂七杂八的人生,如何能不痛苦。通过和别人攀比,来实现内心的无着落,也就能理解了。反过来,没有一个完整化、体系化的心灵,又如何促进物质生活的进步。泥沙俱下中,大多人都这样活着,我们要如何选择?继续痛苦下去,直到死去吗?这是个深刻的问题。
读什么样的书?
书,要想成书,有个先决条件,要求作者形成自己的思想,甚至领悟。书,于作者是一种美,一种享受,一种创造;于读者是一种传达。因此,文化得以代代延续。所以我们要选择真正经验美的经典书来读。当然我们也会读一些技术或者专业书籍,但那已经回到实用人或者科学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