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脑对仇恨如此放不下?
吴言AINNG
仇恨是人类不可抹灭的感情之一,历史上也经常可看到无数悲剧事件因此产生,但人类究竟为什麽如此容易怀恨在心?外媒 Gizmodo 向专家询问后得到解答,同时也特别解释了关于“放手”的重要性。
仇恨、愤慨、报复这类的情绪,其实都和我们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慾望有关。
就像其他情绪,仇恨和愤慨的能力也刻在我们的身上 DNA 中,当我们以最根本的角度来看,怨恨、报复的感觉其实都是演化而来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欲望。
在大脑中,行为活动系统(BAS)会让人展开行动,也是这个系统迫使我们追求和实现目标,虽然我们对 BAS 涉及的生理过程知之甚少,但我们所知它可能是由“多巴胺”促进的过程──这种神经递质与奖赏、强化和积极情绪相关。
另一方面,从心理学来看,怨恨的感受及复仇、赦免的欲望,和追求目标与满足渴望的期盼直接相关。迈阿密大学心理学教授 Michael McCullough 便指出,人们总渴望要实现目标,而且这不一定跟追求快乐或奖励有关,当人们无法实现目标时,随之而来的不安感就会导致人们出现付诸报复的慾望。
McCullough认为,在争吵中“胜利”后,会带来一种莫大的满足感。
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就会持续处于一种渴望或慾望的状态,我们会开始重视──甚至痴迷于让我们焦虑的人改变主意──而且最好是让他们承认错误,理解他们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并吸取教训。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会觉得需要以针锋相对的方式,透过口头或身体上的方式去伤害对方。Michael McCullough说:“当我们让那些‘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理解到,是他们错怪了我们、他们现在被惩罚了、他们现在需要改变自己的言行时,我们就会产生莫大的满足感。”
为了理解仇恨在脑部的作用过程,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UNSW Sydney)神经科学家找来受试者进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并在过程中用言语污辱受试者并观察大脑变化。研究团队发现在愤怒爆发阶段,大脑中负责决策、记忆检索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亮得就像棵圣诞树。
两週后参与者被带回来,并被要求回想被污辱的经历及感受。在这个阶段,受试者大脑不同部分被刺激活化,包括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海马迴(Hippocampus)、与情绪和成瘾有关的岛叶(Insula)及涉及情绪各种功能的扣带皮层(cingulate cortex)。
研究显示,乌鸦可以持续数天甚至一个月的记仇。
复仇念头的迷人之处,也可以从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看出。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的社会调查中,约 95%的民族志出现关于仇恨和报复的概念。一些证据显示像乌鸦、黑猩猩等物种也有类似习惯,例如报复性暴力,报复性威胁和怨恨相关行为。
这些情绪存在是有原因的,卫生研究院(NIH)神经系统发育和可塑性主任 Doug Fields 解释,争执、仇恨和怨怼都源自愤怒,而愤怒的情绪使我们对战斗做好准备。战斗过去是自然界生存斗争的必要行为,而现代世界的某些可怕情况下也仍然必要。
怀恨在心、想要报复、展现出我们不是泛泛之辈,这些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阻止未来的伤害,某些情况下,保留怨恨并在对的时间採取行动可能是成功策略,但我们仍然得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满足感使报复令人如此愉快。然而,为了得到这种满足感,除了报复过程失去的东西,我们还必须付出什麽代价?
2007年,McCullough所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从心理层面来看,那些堆积情绪的人身体产生的皮质醇(cortisol)高于正常水准,而皮质醇过多会导致焦虑、抑鬱、睡眠困难、记忆和注意力集中问题,甚至是体重增加。
付出的另一项成本则与行为有关。2005年,另一项研究显示,怀恨在心或沉溺于愤怒,会让人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攻击性增加,甚至对那些与仇恨或怨恨毫无关係的人也是如此。
除此以外,仇恨同时也有一种强迫性质。当我们堆积某些愤恨情绪时,我们会反复思考自己如何受虐,并著迷于希望自己做过、说过或即将要做的事。
这些想法占用了大量‘磁碟空间’,而这些都是机会成本,意味著你还有其他无数事情无法思考。你无法想到现在拥有的良好关係,不能以有成效的方式思考你的未来,因为你正反覆思量同样的事。
种情况下,这些情绪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使情况恶化。”
当然,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原谅永远不是简单的事——话虽然这麽说,我们仍得冷静下来评估情况,试图克服它。总而言之,下次因为愤怒陷入不合逻辑的思考圈时,记得提醒自己,这是大脑引起的感受,而不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