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1.2教育的属性(本质与社会)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非动物、非偶然随意、非先天。自学不属于教育。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教育育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不平衡)、生产性、长期性。
1.3教育的功能
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根据教育作用对象分)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也称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如教育能增进知识,发展人的能力。
负向功能即消积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如应试教育一位追求高分,压抑学生个性发展。
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1.4二十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次重要):全民多现身
1)教育终身化。包括各个年龄段的教育
2)教育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
5)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计划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3.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龟速构防守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2.教育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2023上已考,也可辨析题)
1)促进经济增长
2)推动科技发展: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
3)提高劳动者素质
3.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次要):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的体制和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2018下)
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2.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3.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4.培养社会政治才人(发挥政治功能的最基本途径)。
3.3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功能文化功能:
1.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2.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3.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4.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人口功能:
1.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2.是提高人口素质(质量)的重要途径。
3.可以促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4.有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
4.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次重要):
1)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发展任务,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3)不平衡性:要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
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互补性:身身互补身心互补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4.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4.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2016上)
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相对其他教育而言效果更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口诀:(严)规范,速(塑)个性,有延时】
①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方向性)
②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 学校教育,尤其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1学制建立的依据J
1.社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文化传统。
4)人口结构和素质。
2.人的依据: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3.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5.2基础教育的外延(辨析题),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习性和免费行三个基本特征。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其中,义务教育涵盖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
5.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次要)
义务要延长,职业要综合,高等要大众,终身要建构
①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年限不断延长。
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③高等教育要大众化。
④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5.4辨析: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23下22
此说法错误。我国的学制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中等教育的主体是普通中学,其主要任务包括:一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二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因此,题干的说法不完整。
6.1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三人一社会
①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③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④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次要):劳动个性全面建设接班人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
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
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
6.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p70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守的统一的质量要求,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6.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p61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由抽象到具体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不断细化,层层落实的过程。
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守的统一的质量要求,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指受教育者在学习完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后,在身心各方面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某一阶段工作,如一节课一个单元,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7.1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辨析题:德育、美育的概念)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①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
②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和前提的作用。
③体育: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
④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⑤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态度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基础。
7.2五育之间的关系
1.相互独立:各育都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和任务,彼此不能相互替代。
2.相互促进:各育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认知)基础和前提的作用。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美育协调各育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7.3简述新时代发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的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得到强化,有利于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7.4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意义、基本任务?
7.5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1.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2016下】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主要观点如下:
①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
②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③课程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使课程满足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常识错误,学到方法。
1.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2013 上】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以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斯宾塞和布鲁纳为代表。主要观点如下:
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累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应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②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1)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
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1.3次要,无-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弥久普遍非预期潜在】
隐性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①潜在性。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所以具有潜在性。
②非预期性。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固定的计划性,所以具有非预期性。
③弥散性。学校的校风、班风以及师生关系都属于隐性课程,所以具有弥散性。
④普遍性。隐性课程包括物质方面、制度方面以及文化等方面,所以具有普遍性。
⑤持久性。隐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长久的,所以具有长久性。
1.4次要,无-简述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基本类型。【物质制度心理与观念】
①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②制度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等。
③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校风、班风、教师与领导的
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指导思想和风格等。
④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等。
2.1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及意义。【2012 下】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①课程计划【可单独考一道简答题】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意义: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其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②课程标准【可单独考一道简答题】
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意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③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意义: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和评估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
2.2不同-教材(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原则。【科学思想要统一,内在逻辑要统一,突出基础和适用,编排形式要注意,其他学科得兼顾】【2014 下+2018 上】
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突出基础教育的特点,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③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必须注意到教材对大多数
学生和学校的适用性。
④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⑤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习,其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
⑥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
2.3-次要: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口诀:定目标,两经验,一评价】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泰勒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段论”: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①确定目标(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②选择教育经验(内容):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组织经验(方法):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④评价结果(评价):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3.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2017上】 97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满足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③密切课程内容和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繁、难、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96【小综高分初结合,综合实践为必修,农村要为当地服务】
①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口诀:一研两社两技】【2013下+2017下】
①信息技术:是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
②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④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具有操作性学习特征的教育活动。
3.4无-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口诀: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综合、标准分层,重过程重发展。】次要
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选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③评价内容综合化。
④评价标准分层化。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
⑧多用发展性评价。
3.5简答: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23下26
十种开生煮。
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整体性(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主题具有综合性)
(2)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亲身)
(3)开放性: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4)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5)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第三章
1.1教育与教学、智育、上课之间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任务。
3.教学与上课的关系:教学与上课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学生学业考评等环节。因此,教学包括上课,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与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1.2教学的意义(可缩减)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能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培养目标、教育目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学校教育工作应该在保证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全面统筹、合理安排。
1.3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教学的一般任务。 【口诀:双基+德智体美和个性】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⑤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1、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口诀:简捷和间
接,引导去教育】
①间接性:主要学习间接经验,学习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
②引导性: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不能独立完成。
③简捷性:学习人类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④教育性: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品德教育。
2.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口诀:舰长传教】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③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2.3间接经验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在课程内容中的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间接经验,并间接地去体验。这样能使学生用最短时间、最高效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包含学生应当具有的间接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直接经验,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p89)
2.4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知识的多少与智力高低并不等同,二者是相互促进和依存的关系。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能力,才能进行分析、判断、抽象和推理等活动。
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个体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换。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智力越高,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有规律的前提下,智力才有可能提高。
④在教学过程中,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发展的片面性,两手都要抓,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5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是对学生主体的主导。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如何,学习的效果如何,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6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可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知识和思想品德方面获得发展与进步。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7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口诀:机(动机)灵(领会)巩运茶(检查)】
①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②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③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顺利
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材料。
④运用知识。教学中,运用知识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比如完成书面或口头作
业等。
⑤检查知识。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
考查的过程。
3.1、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口诀:背(备课)上(上课)做(作业)导(辅导)学】
①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
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同时需要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
时计划。
②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④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
要措施。
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
学习过程。
3.2、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口诀:三备+三计划】【2015 下】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的要求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备教
材、备学生、备教法。同时需要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
计划。
基本要求:
①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3.3次要-简述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2019下简答】
①目的明确。老师清晰地知道这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的方法是什
么。
②内容正确。老师讲授的内容必须是科学的、准确且符合逻辑的。
③方法得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老师要善于对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④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老师上课时要有清晰的结构,重难点突出,由浅入深。
⑤语言艺术。老师上课语言要流畅、生动、浅显易懂。
⑥气氛热烈。整个课堂要始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⑦板书有序。板书清晰工整,重点明晰。
⑧态度从容。老师上课时自信大方,适当运用肢体语言。
3.4、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口诀:符合标准、难易适度,别忘提要求,清晰反馈
要及时】
①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要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老师要检查作业并给予及时且清晰的反馈。
3.5、备课、上课的地位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4.0中学生常见的教学原则
4.1次要-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口诀: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
层次清】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
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①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教学。
③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4.2次要-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口诀:观实物、察言语、形象感性】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
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
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④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4.2.1直观教学的概念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直接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或学习过程的清晰表象,由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丰富直接经验,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4.3次要-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口诀:小联乡下训练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
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如下: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4次要-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2022上简答,仍可考材料题】
【口诀:小猪(主)动手毒(独)死农民】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
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如下:
①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4.5次要-简述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2018上材料+2018 下简
答】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又叫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
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
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同时,讲授也应遵循科
学性要求,表达要准确,实验、演示、计算要精确、规范。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小学教学涉及的内容均直接或间接地
蕴含着思想性,教师教学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根据教材章节内容的特点,把思想性
与科学性融于一体,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主要靠教师来
保障。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从而提高知识教学的科学
化程度,并通过自己内在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情感状态、行为方式等对学生品德
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5.1、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5.2、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口诀:依教师、依学生、依目标、依内容、依环境条
件】
①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特点(课程内容);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⑥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5.3次要-简述讲授法的概念和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
读、讲演四种。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
②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③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④教师要组织学生听讲。
5.4简述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23下27
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目的先行)
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做读书笔记等。
③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6.1辨析关于某种教学模式的特点的说法是否正确。
7.1次要-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口诀:制度保证质量行,经济培养人才;教师主导作用显,集体学习互助强;
系统知识学生得,管理检查不能少。】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口诀:主体发挥难体现,探索创造受局限;个别差异难适应,多样内容方法
缺;交流启发少实现。】
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④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8.1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辨析题) 辨析关于教学评价的内涵的说法是否正确。
如:(2021上·辨析)教学评价就是某一学段结束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