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同时发布于个人公众号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我的童年是苦乐参半的,支撑我一直勇敢向前的是母亲给我的默默无闻的,却又闪闪发光的爱。
我的家在我的童年里刻下的最深的印迹就是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衣服上补丁摞补丁的穷,上学交不起学费的穷。在这种穷里,我感受到了人情冷暖。看到了大人之间欲盖弥彰的虚伪,看到了小孩子之间赤裸裸的傲慢或欺辱。
困境,会衍生出很多悲剧,而我的母亲却在这困境里教会了我怎样在暗夜里发光,照亮前进的路。
在吃不饱饭的时候,母亲教我和哥哥采能吃的野菜用嫩一些的玉米擦成糊做成菜团子,我们一家人满足地吃着。在衣服破了时,母亲总是尽可能地把补丁缝得好看一些,让我不因有补丁而害羞,却因那补丁而自豪。在交不起学费时,不爱求人的母亲鼓足勇气,低声下气地去求人,只希望我们有书可读。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从来不向困难低头,总是想办法把生活过得更好,过得有滋有味。她的生活总是有目标有规划,并且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
她省吃俭用地攒钱要盖新房子,所以她总是带领着喜欢随遇而安的父亲去开荒种地,上山里采木耳、蘑菇、蕨菜、榛子,挖贝母卖钱,尽可能地争取多一些收入。几年时间,我们家就盖起了崭新的砖房,那是我们村里第三个全砖的房子。
这个房子是父母和二舅(二舅从小由我母亲养大)汗水的结晶,是我们全家幸福生活的城堡、更是母亲艰苦奋斗的精神的丰碑。
母亲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母亲不曾读过书,可是她在每年卖粮食和山货时,总是比那些读过书的人算得还快。而她真正的智慧体现在母亲常说的一句话:“人要有志气”!她告诉我们不能安于现关,甘于平庸,要有长远目光。
在那个时候,能在本村读完小学的孩子很少,因为大人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尽早地帮助家里干活,既能减轻负担,又能增加收入。而我的母亲对于供我们读书,却有一种执念。
我现在理解,她是为了弥补她爱而不得的遗憾,是不愿我们再重复她所受的苦的期盼。当时的我,只是被母亲在心底里种下了向上的种子,单纯的被她激励着一直向前,从大山深处走到乡镇,从乡镇走到县城,从县城走到省城。
母亲的爱不仅给了我精神上的引领,更如涓涓细流,渗透在生活中的点滴里。
我们那个小山村很偏远,所以到初中我就要住宿。宿舍条件很差,夏天还好,冬天的晚上我们不能在脸盆里放水,因为早上会冻成冰,早上睡醒时,头发上还会结霜。母亲怕我冻坏,所以,攒了很多鸡鹅的毛给我做成毛垫子铺着,毛垫子很柔软,像母亲对我的暖暖的爱。
每周回家时,远远的就能看见母亲在村头等着我,走了三十里路的我在看见母亲的那一刻,浑身充满了力量,跑向母亲。而母亲又是个内敛的人,没有拥抱,也没有说想念,只是把我左看右看,不断地问东问西。
在她左看右看的眼波里有掩饰不住的惦念在涌出。在她不断的询问里,有浓浓的母爱顺着那些话语流进了我的心田。
现在,母亲已经年逾古稀,也有一些病痛,却不服老,也不愿病恹恹的样子,依然坚持每天走路运动,洗衣做饭做家务。还经常和我视频,嘱咐我这嘱咐我那,一副精神矍铄的样子。
我不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爱我,可是她的爱却一直都在,陪伴着我,激励着我,治愈着我。让我在迷茫时,能找到方向; 让我在低谷时,有勇气望向天空; 让我在安逸时能保持前进的动力。
妈妈,谢谢您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