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沈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的陈汤决定干一件大事——杀掉匈奴郅支单于。
十多年前,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互相攻伐,争夺王位。其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分别是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人都将儿子送到汉朝为质,向汉朝称臣,意图获得汉朝支持,统领匈奴。
汉朝对两个质子悉数接受,但对于支持谁,则一直议而不决,没有定论。
呼韩邪沉不住气,亲自前往长安朝见汉宣帝,希望宣帝支持他。结果,郅支单于以汉朝不尊重自己为由,趁着呼韩邪入汉未归的时机,出兵灭掉其他三个单于,统领匈奴部众,扣押汉朝使臣,公然与汉朝为敌。
几年后,郅支单于想要回自己在汉为质的儿子,便在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派人前往汉朝,假意称臣,希望汉朝送质子回国。
为向郅支单于表示汉朝的善意,元帝派卫司马谷吉送质子归国。皇帝的意思原本是让谷吉将人送至边境即回,但谷吉坚持将质子当面交付郅支,拿自己的性命试探郅支与汉通好的真实性。结果,郅支果然并不想与汉通好,当即杀掉了谷吉。
自知得罪了汉朝的郅支,西逃至康居,与康居王互相嫁女,互相做了对方的岳父,结为同盟。不久,看汉朝并未兴师动众前来讨伐自己,便又重起雄心,杀了康居王,占了康居国,发兵四处征伐,西域诸国大有尊郅支而疏大汉之意。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使在外的陈汤动了杀掉郅支的心。
甘延寿对陈汤的建议深表赞同,但是他认为,在行动之前,必须先向皇帝请示一下,请示获批之后再去征讨。
陈汤却认为不可先行奏报,因为,奏报一旦到了朝廷,皇帝必定要召集群臣商议,那帮从没出过远门的文官屁事不懂,除了讲一堆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的大道理之外,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建议,而且,十有八九会被他们否决。
一个主张请示,一个主张自行作主,本来这事儿还在犹豫的时候,偏巧甘延寿病倒了,一病就是很长时间。陈汤觉得机不可时,趁甘延寿病中无力视事,召集屯田吏士和周边一些西域部落的兵士,凑起一只汉胡混杂的四万余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甘延寿虽然极不情愿,但木已成舟,也只好听从陈汤,与他一起出征。
这场仗打得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艰难,实际上,由陈汤和甘延寿率领的这支汉胡混乱的军队,一路基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就到达了郅支单于所在的城廓,围困并攻打数日之后,单于战死,太子等人死的死、降的降,这支匈奴军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这场战事中值得一提的事情一共有两件:一是在围困郅支时,匈奴一方出现了一支“百余人夹门鱼鳞阵”的特殊军队,据信,他们是匈奴从罗马帝国俘获的罗马军队;二是战事结束之后,甘延寿和陈汤在给皇帝的上疏中写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作“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战事一结束,接下来就要开启斗嘴环节了,而这个环节的斗争,比战争上还要残酷。而且,陈汤和甘延寿出兵属于“矫制”,即不经批准擅自出兵,属于大罪,这就更给两人的命运增加了诸多变数。
元帝朝廷上下需要处理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处置郅支单于的尸体——是直接挖个坑埋了,还是吊起来挂上几天再埋。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因为当时正是春天,按照节令,正是万物生长之时,也是埋葬各类遗骨之时,按节令不宜悬而不埋。但有人却提出疑义,说,当年孔子诛杀优施,时值盛夏,尚且斩其首,令其“首足异门而出”,以儆效尤,对待郅支,更要挂他十天半月的,以显我强汉之威风。
元帝听后,采取了后一种处理方式。
元帝朝廷需要处理的第二件事,是在甘延寿、陈汤班师回朝时,要不要派使者去路上迎接的问题。
根据惯例,大将出征得胜回朝,皇帝一定要派使者出城远迎,以示嘉奖。但这次却有些特殊,因为出征的事情不是皇帝批准的,胜利却是皇帝希望的,迎与不迎,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按照多数大臣的想法,不仅不必派人迎接,还应该将甘延寿、陈汤直接捆起来,押解回京。至于原因嘛,表面上当然是因为他们没报请皇帝同意便擅自出兵,属于大逆不道的“矫制”,不过,真实的原因则是,这两个人不大招人待见——甘延寿的问题是,中书令石显曾想把妹妹嫁给他,但被他拒绝了,让石显感觉很没面子;陈汤的问题则是,这人比较贪财,搞了很多来路不明的钱,却不肯跟大伙分享。
对此,陈汤上疏说,我和弟兄们出生入死,灭掉郅支,威振西域,如果没有使者来迎接,反而被抓起来,不仅冷了弟兄们的心,也会让人以为皇帝跟郅支是一伙的,要替郅支报仇呢。
这一次,皇帝听从了陈汤的建议。
元帝朝廷需要处理的第三件事,是甘延寿、陈汤的赏罚问题——是论功行赏,还是功过相抵呢?
中书令石显和丞相匡衡都认为,这两个家伙擅自兴师,不杀掉他们就不错了,如果再加官进爵,将来出使西域的使者就可能都有样学样,也都搞搞“矫制”的事,很容易为国招祸,这个口子坚决不能开!
宗正刘向,就是那个编撰了《战国策》的刘向,认为应该加封二人。到底是个搞文字工作的,口才也好,刘向吧啦吧啦说了一大通,又是《诗》又是《易》又是《司马法》的,反正就是论述陈甘二人人才难得,功劳显著,为了吸引更多人为国效劳、为国分忧,必须重赏二人才行。
这一次,皇帝听从了刘向的建议。当然,在封赏的诏书里,还是数落了一番两人“矫制”的罪过,数落完了又大度地一笔勾销,功不掩过,瑕不掩瑜,予以嘉奖。
不过,虽然皇帝喜欢甘延寿和陈汤,但皇帝会死啊,尤其是汉朝的皇帝,长寿的没有几个。过没几年,汉元帝驾崩,汉成帝继位,丞相匡衡立刻以陈汤杀掉郅支单于时,曾从康居国搞了一大笔金银财宝据为己有为由,免去了陈汤的爵位和职位。
至于那位甘延寿嘛,他当时已经死了,所以也就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这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干活的永远斗不过动嘴的,你出生入死活着回来,别人嘴巴一动就能让你再死一回;你用鲜血和汗水创造的成绩,在别人那里,被抹掉也可能只是一句话的工夫而已。
可惜的是,古往今来的诸多为将者,认识到这一点的少之又少,所以,像陈汤这样的悲剧性人物,便不可避免地多如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