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华杉讲透】:“我们应当坚持练习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办事,我尽心竭力了吗?第二个问题:‘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个「信」,不只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更是时时刻刻对谁都真心实意,没有虚情假意。第三个问题:‘传不习乎?’『传』是传授;「习」是温习、练习、演习。每天学到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复习,马上练习,这样才知道自己到底学没学好。”
关于第一个问题:
《华杉讲透论语》:“我让我妈妈办的事,每一件小事,她都当天大的事,我只要跟她说了,我心里踏实的很。”
华杉老师在文中讲道的这个例子让我体会很深,我妈妈对待我的事比对待她自己的事都要上心,只要我开口,她就会全心全意地满足我。透过这个例子我体会到了可以靠近尽力竭力的状态,就是,我替你办事就像我对待自己的事一样认真地办。
在实际互动中,我感受到,因为每个人能力的不同,“尽心竭力”并没有一个标准,如果仅仅从结果上依据自己的标准去判定对方是否尽心竭力,其实是毫无意义并且自添烦恼的。这个发问是指向自己的,而不是去要求和衡量他人的。也就是说,当自己的标准较高的时候,即使他人是竭尽全力的,可能结果对于自己来说,会觉得没什么,这其实是感受不到他人的付出的。
尽心竭力给我的启发是,在为他人做事的时候,首先把对方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办;其次是要做到真诚和问心无愧;最后,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自己能力的限制,做到的程度可能是很局限的,但还是要尽心去做。
我想到华杉老师在《华杉讲透大学》中讲道「父母心」时:“父母心,是一个奇妙的修身心法。东汉有位名臣叫第五伦,有一次他哥哥的孩子生了病,他就像对待自己亲儿子那样,夜里起来十次去探视照顾。后来有一次,当他自己的儿子病了,他才发现两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照顾哥哥孩子的时候,每次回到床上他就继续睡,而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他虽然没有夜里起床去探视,但是整夜都睡不着。它意识到,这两次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这里让我感受到,「尽心竭力」其实就是在修『父母心』。这也是为什么,交代给妈妈做的事就会极其地放心。因为妈妈在用「父母心」对待自己。
关于第二个问题:
《华杉讲透论语》:“这一条,又难做了。怎么能对谁都实心呢?本身就虚情假意的人,咱们就不去说他了。问咱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有虚情假意的时候呢?或者不愿意得罪对方,或者为了讨对方欢喜,就‘巧言令色’了。有时候我们非常不喜欢对方,但省的跟人啰嗦麻烦,也假装欢喜。这样的表演,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你要是选择不做这样的表演,似乎不太可能。要时刻把自己的真心实意让人看见,需要很强大的力量,需要内心强大,需要自己去体会,去选择,这是没法写出来的。”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对「信」的理解更深了一些,不仅是表层的“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更深的是“真心实意,不虚情假意地对待他人”。
在社会中我感受到,“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这么朴实无华的标准都非常稀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经常不是在谈当下的、能够说到做到的部分,而是在构思和谋划未来的期待,在制造一种美好的幻觉和想象,煽动情绪,提前做承诺。这会出现一种情况是,人们对于当下说到做到的事情没感觉,觉得很平淡无奇,反而期待他人说一些未来的幻想和设想,并且不在乎对手说的是否能兑现,只是一厢情愿地相信。这也就导致,说这些制造幻觉的话更容易吸引人,更容易赚钱,是更轻松的事情。而实实在在做人做事的人,只能谈当下,能够说到做到的事情,给不了对未来五彩斑斓构思的设想,制造不出情绪,也就不那么容易吸引人,讨人欢喜。
真的很难做到对谁都无时无刻的真心实意。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的对象是「朋友」,也就是说,在跟朋友相处的时候,要自我觉察自己到底是真心实意地在相处,还是“巧言令色”的姿态相处。这其实也是区分真心朋友和扑通朋友的区别。在真心朋友面前可以选择不假装和表演。
关于第三个问题:
《华杉讲透论语》中讲道:“王阳明讲学习,就强调‘放事上琢磨’,你不放在具体事情上琢磨推演,并且经历过、运用上了,就不算真正学到。”
学习不在于学了多少,知道多少,而在于切已体察了多少,用到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