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同盟 说茶《边销茶 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遗物》二 本文感谢云南省茶协会长邹家驹先生提供参考史料!
天路无常苍桑驻,古道西风瘦马落。
早在1974年之前,那时的滇藏公路尚未通车。一切运往藏区的物资及流通转运全都依靠马帮的劳作。马帮,千年路迹的开创者,逐利旅途中的商贸游子,在自然与原始间被现世文明利器的强悍逼息而止。此条千年古道由此沉寂下来,静谧的躺在山涧峡壑,瞭望着过往的桑变繁华。只剩下牧人的身影偶尔会踏过这一条荒芜的小道。
由云南条进入西藏高原的茶马古道通道主要分为两条线路,一条主道,一条偏道。
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芒康-昌都为藏区主道,前往拉萨,前藏以及后藏甚至直抵印度都由此道而行。
怒江的 六库-福贡-贡山-丙中落-察瓦龙-察隅为入藏地域的偏道小径。
历史上,自藏区高原下来的马帮汉子们多半会选择落脚于大理。马帮,这好比一张天然自成的"护照",马帮成为一张茶事商贸的通行名片。藏民与马帮进行的以物换物的商业贸易,也就是所谓的"茶马互市"。藏民带来互换的物品常以药材、各式香料、马匹及动物皮毛居多。再返回雪域高原时,马背上已是沉甸甸的茶叶。
边销紧压茶,是大山商业贸易产生缘合而出的茶事杰作。紧压茶这一套制作模具最早是用来压制红糖的,外形可根据需要去作坊制造。如去掉蘑菇茶上的小把,它就变成碗形沱茶。紧压茶叶上加个小把更能持久的保持干燥,致使茶叶不易发生霉变。通常的茶叶交易,以竹娄与竹笋捆扎包装。藏民商队中有一种发明,自己制造的"皮囊大行李箱"也可用来盛装茶叶和其它贸易杂物。至于串味这等茶事不宜的种种担心,藏民显得不以为然。反正也要拿去串更加腥鼻的酥油茶。另外,大理城的闲人俗民给来来往往的藏民们起了一个掉渣的绰号"老古宗"。其实言下的含义呢,是坏笑藏民不洗澡之故的贬称。
"宝焰牌"是下关茶厂边销茶的拳头产品,这一个系列的边销茶中有蘑菇沱,砖茶,也有少量的铁饼。依据云南省茶叶公司的史料解析,丽江贸易公司曾经销售给西藏昌都合作社“宝焰”牌紧茶一千担,定在云南德钦县交货。参与运输的马帮队伍就有数百匹之多。从1953到1956年共转运西藏茶叶二万余担。在德钦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往西藏方向走上15公里,便是曾经的古道遗名,"马帮地"。马帮地的旁边有一座桥,桥下奔腾着汹涌的澜沧江水。从桥上踏过去,便是那条腕延曲折的滇藏茶马古道。由此可见,在建国初期,云南是供应西藏区域茶叶需求的加工龙头产地。
除下关茶厂外,云南景谷国营茶厂也曾是生产供应边销茶的主力茶厂。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景谷县茶厂厂长名叫崔兴财。当时,景谷茶厂曾经生产了一批100多吨的边销青茶去西藏,在去青海的铁路上发了霉,原准备在湟源车站交货。而此时,边销茶叶却长出了"金花"。霉茶让西藏方面怒不可遏,坚决要求退货。这可愁坏了云南省茶叶公司,景谷茶厂的崔兴财简直要面临蹲牢房的险境。之后,这批边销茶运回到昆明茶厂发酵成普洱熟茶,获得涅槃重生。并打入香港市场后获得极高的评价,随之抢购一空。霉菌的世界里真的充满着种种奇幻。不过,这要看霉长在什么地方?
100来吨长着金花的边销霉茶在发酵普洱茶之前,已被香港茶商郭宏隆先生所订购。郭先生先前已到昆明茶厂察看过长着金花的边销霉茶,当即决定100吨全部要。不妨猜一猜郭先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与判別标准,当他第一眼看到这一批金花霉茶时,眼前一亮。心中不由暗自窃喜,"金花可是好东西啊,怎能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