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验存储,可能每个人都有意无意的形成了一点习惯,不管是纸质还是电子资料,最基本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估计都会做。当有新的资料时,腾挪一个干净的地方就能放一放,想到要用的时候,花点心思翻一下也能找到,反正一直以来都这样,总之不算很差,但也说不上有多好,对于存储和调取的最低效用达到了,基本也就停留在这了
但是,对于我们花了时间,甚至可能了经历失败,才收获下来的宝贵经验,仅仅是能够存放和调取就完了,这也未免太浪费了吧,储存再多的经验,却无法达到复利的效用,依然难以有能力上的质变和提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成长的雪球滚起来,让存储的经验得到充分利用呢?——搭建个人存储体系。一个完整的个人经验存储体系,应该是需求-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
大部分人就只有输入,但不清楚需求,什么都想要,或者只想着输出,但缺少输入和内化,也就只能一直原地踏步。需求是基础,输入的是手段,内化是关键,输出是目的,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那么根据这个模型,该如何搭建自己的经验存储体系呢?那就是在确定自己的需求之上,围绕输入-内化-输出进行搭建,除了笔记,更要注重行动、产出。
一、输入:我的笔记
我的笔记:所有原始素材或者经过简单加工的东西。这部分是使用频次最多的,可以分类为知识素材、读书笔记、战友录。其中知识素材一般存在大量资料,所以文件的归档和整理就更为重要了,可以用数字用于标签辨别,定期进行跟踪清理。
二、输出:我的行动
我的行动:所有阶段性成果,或者正在进行的、需要持续更新的东西都应该存在这里。可以分类为:
1、 时间日志:可以帮助我们管理时间,知道自己做过什么,做的怎样,是工作复盘的素材。
2、 阶段性文档:是指工作过程中产出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文件,不属于最终稿。
3、 卡片:是经验输出的最小单位。可以分类为行动卡(写下你可以执行的行动),思维卡(思维模型/观点洞察/推断证据等),灵感卡(为工作提供灵感的点子),技巧卡(学到的技巧)
三、输出:我的产出
我的产出:所有最终成果都应该存在这里。可以分类为:
1、 最终文档:最终文档方便我们区分,随时调取使用
2、工作复盘:包括阶段性复盘,项目复盘等。通过复盘对工作过程推演,深入思考,能够提升我们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3、 工作模板:指我们根据最终文档,经过多次验证,总结提炼出的用于指导工作的标准性文档。重点在于要懂得根据自己需求去制作模板,形成追求高效工作方式的意识。
4、 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完成,多个环节协调及工作完成后的完整过程,是工作效率的源泉。要在平时做好工作记录与复盘,我们不要做被工作控制的人,而要主动控制,而工作流程的创意和创新改善,就是你控制工作的方式
以上只是经验存储体系的一个案例,但其实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可能有人的工作就是经常做项目,有人的工作就需要不断收集素材,分类自然不同,所以经验存储体系是属于个人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搭建,动态调整。初级的学习是学【术】,高级的学习是学【道】,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经验存储,让自己不断复利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