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没有学历就意味着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吗?论语里子夏教育年轻人的这段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子夏就提出“贤贤易色”,这里是让我们不要好色于(美女)吗?显然不是。古代的“色”更多是强调外在表现。第一个贤字是动词,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意思是多去关注内在美,易是动词,转变转换的意思。转换我们过度关注外在表现的固定思维。比如我们经常通过别人的一身的穿着和长相来猜测和评判他的家境、性格人品甚至贴标签,显然这是非理性的。
那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这种一位追求外在表现而不重视内在修养的行为呢?
子夏认为,人要从修身,就是从在“家”做起,要孝顺父母。“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论语的开篇-学而篇就提到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人的“求道”之本。所以这里再次提到“孝敬父母”。但是我们不应认为孝顺就必须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其实孝顺是“论心不论迹”,有没有孝心,父母也能感受到。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在20几岁就离开了父母身边,距离非常遥远,有的甚至为了事业和国家,连父母走时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但这不能说他们就是不孝顺的人,平时心里装着父母,对打电话多和父母视频唠嗑,这也是一种孝顺。最怕的就是除了给父母寄钱其他都没有为父母做的人,这就不是“贤贤易色”了。
其次就是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有了事业,有了单位和领导,这时要认真做事,对领导负责。这就是“事君能致其身”。尽管领导有时候做得不对,甚至能力不如你,但是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敬畏事业尊重他人。
第三,回到生活中,对待亲人和朋友,最重要的是诚信,这是人际交往的根本。
做到了这三点,如果这个人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甚至只有小学文凭,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好学者,一个有成就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