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下而上的主观演绎
即阐释经验的可能性之先天根据。
如果我们能够证明一个对象只有借助于知性范畴才能被思维,就完成了对后者的充分演绎,以及对其客观有效性的辩护。这种主观演绎是为我们接触后面第二部分客观演绎做出的充分准备,康德说客观演绎将会澄清更为完备的洞见。
“(感官的)接受性只有与自发性相联结才能使知识成为可能。于是这种自发性就是在一切知识中必然出现的某种三重综合的基础,这就是:作为在直观中内心的各种变状的诸表象的领会的综合,这些表象在想象中的再生的综合,以及它们在概念中的认定的综合。于是这三重综合就对知识的三种主观的来源提供了一个指导,而这三个来源本身就使知性、并通过知性而使作为知性的一个经验性的产物的所有经验成为可能。”
1、直观中领会的综合
在直观领会的综合当中,已经体现了知性自发的把握能力,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执行能力,甚至时空、表象都不可能成为形式。
人眼中的世界没有混沌,我们总是在找寻混沌中可把握的一面,这就是因为知性在其中自发地发挥作用。
2、想象中再生的综合
事物本身有合理的秩序,想象力才有规则可循,从而再生出现象。
“甚至我们的最纯粹的先天直观也不能带来任何知识,除非它们包含有对杂多的这样一种使彻底的再生的综合成为可能的联结,那么,想象力的这种综合也就先于一切经验而被建立在先天原则之上了,而我们就必须设定想象力的某种纯粹的先验综合,它本身构成一切经验的可能性(当这种可能性必须预设现象的再生性时)的基础。”
3、概念中认定的综合
“‘概念’这是这样的一个意识,把杂多逐步地,先是把直观到的东西,然后也把再生出来的东西,都结合在一个表象中。”
“按照经验性概念的综合统一将会是完全偶然的⋯⋯一切现象都是处于依照必然法则的某种无例外的结合中、因而是处于某种先验的亲和性中的,而经验性的亲和性不过是先验的亲和性的结果而已⋯⋯这个自然界本身无非是现象的总和,因而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内心表象的一个集合。”
二、自上而下的客观演绎
即阐释知性与一般对象的关系及先天认识这些对象的可能性。
“有三种主观的认识来源是一般经验的可能性和经验对象的知识建立于其上的:感官、想象力和统觉;它们每一个都可以被看作经验性的,即在它应用于给予的现象上时来考察它,但它们也全都是本身使这种经验性的运用成为可能的先天要素或基础。感官把现象经验性地展示在知觉中,想象力把现象经验性地展示在联想(和再生)中,统觉则将之展示在对这些再生的表象与它们借以被给予出来的那些现象之同一性的经验性意识中,因而展示在认定中。”
“但全部知觉都是以纯粹直观(就其作为表象而言则是以内部直观形式即时间)为先天根据的,联想则是以想象力的纯粹综合为先天根据的,而经验性的意识是以纯粹统觉、即意识本身在一切可能的表象中毫无例外的同一性为先天根据的。”
感性与知性,必须借助于想象力这一先验机能而必然地发生关联。我们称之为自然的那些现象上的秩序和和规则性是我们自己带进去的。唯物主义很难理解这一点,它们坚持客观和主观的截然分离,我之外有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外在的世界。康德的哲学坚持自然的统一性应当是一种必然的、亦即先天确定的结合诸现象的统一性,知性是规则的能力,它是对自然的立法,没有知性,就任何地方不会有自然,这是在“即不会有诸现象之杂多的按照规则的综合统一”这个意义上说的。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如同德里达说“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你不能批判德里达竟然将客观世界中苹果、猫、狗这样的存在物孰若无睹,是在故弄玄虚。
客观演绎的根据就在于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区分。“所以,纯粹知性概念之所以是先天可能的,甚至在与经验的关系中是必然的,只是由于我们的知识仅仅与现象打交道,这些现象的可能性存在于我们自身中,它们的结合和(在一个对象表象中的)统一只是在我们里面才被找到,因而是必须先行于一场经验并使一切经验按其形式首次成为可能的。而从这个一切理由中唯一可能的理由中,也才引出了我们的范畴演绎。”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