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今年本科毕业,考到老家县城的街道办工作,入职不到一个月。目前对手上的工作基本熟悉,再加上工作量本来就不大,所以平时上班比较清闲。
一次闲谈中,一位与我有过多次工作接触的村干部也加入进来,无意之中,办公室主任发现他平时背的包中有一本书,一向爱好看书的主任便兴奋的拿出来看了一眼,结果另在场的我们几个大学生感到汗颜,《徐志摩诗集》赫然出现在面前。对他比较了解的几个同事满脸的戏虐和哄笑,而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的经历,只是对他能够一直带着书去工作感到自愧不如。
在一片嘈杂和笑声中,村干部并没有感到很尴尬,而是讲起了他在过去十年的经历。他十六岁毕业于县城的武校(当时县电视台经常可以看到这个武校的广告,一度我也想去学武,可是只停留在想,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学校不办了),在学到一身功夫以后发现在我们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城并没有什么出路,到大城市当保安又太憋屈,当保镖又太有风险,无奈之下,他和一起毕业的几个哥们儿选择了替人打架,干起了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舔血行当。近十年的疯狂打杀,虽然赚了不少钱,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按他的话说,“我是幸运的,有的要么被打死,要么被打残,而我只是一些皮外伤。”这种刀头舔血的日子毕竟不是办法,后来他选择了回老家过平凡的日子。于是,他带着用自己和哥们儿的血和命换来的钱在老家做起了生意,而且做的风生水起。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他在所在村里也同时干起了村干部,每天因公事往返于街道和村之间。说到最后,他感叹到,真羡慕你们,上大学后可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不苦不累。然而,我们却不那么觉得,反而羡慕他现在的生活,当着老板,游离于政府与村委之间,自由自在。在闲谈之中,他毫不掩饰的说起了他的阅读之路。在一开始,他并不读书,可是在生意场上,社交场合的种种经历,让他觉得文化程度太低已成为一大短板。认识到这个问题后,他试着买些书看,最先看书是在睡前翻几页,看唐诗宋词,名著之类的。而此时,他是不敢在别人面前看的,都是看完以后把书藏到床头柜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研究生毕业的堂姐到他家玩,发现了他床头的书,当时他觉得无地自容,有种关公面前耍大刀的尴尬。然而,他堂姐并没有嘲笑他,还给他推荐了几本书让他看,这让他信心倍增,兴趣更浓。后来他觉得看书的时间已经不够用了,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也有闲暇时间看书,就试着带书,有时间就看。和他一开始看书一样,生怕别人看到他带着书,一般他都是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把书拿出来看。久而久之,他觉得在别人面前看书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有一些人送书给他,这让他有点儿哭笑不得。
谈到读书的感悟,他说,一开始看得是唐诗宋词,根本看不懂,看几页就想睡觉,但是坚持下来,就会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好像就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有了这种期待,他每天都会不自觉的拿起书看,人物传记,文学名著,诗词散文等等,他都会看一些。正如他所说的,感觉看了这么久的书之后,心态都变了,不像以前那样做事容易冲动,莽撞,也不会动不动就发火。与他人交流,思维逻辑,说话的方式,用词的准确性都会有所改变,更重要的是能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
这一次闲谈,至今让我为之震撼,我到现在为止也感受不到“久违的东西”、“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读书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触动。难道就是恩格斯一句名言中所说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如果如此,对于这位曾经无数人眼中的“问题少年”,“技术上的需要”恐怕是他“把科学推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