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蒋勋《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是关于蒋勋很私人的个人体验,也因为这样很多人吐槽他“没有自己的灵魂”,但是什么是“自己的灵魂”呢?
大二的时候,上蒿子姐的电影与台湾文学,记得有一节课,作业交代的题目很多,当时选的是解读西西的《我城》,私解读很短,小一千字不到,姐姐的评语是“客观分析具体,缺乏主观感受”,好像是78分来着,这个意思大概也就是:你写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灵魂”吧?
与蒋勋的一字一句体验雷同,也许就是我们这“没有自己的灵魂”的交点,希望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自己体验的语言,希望用自己的语言还原自己体验的场,结果是将整个故事在心里圆圆满满地,按照自己提取的重点路线,从头到尾演绎了一遍。就好像心愿达成一样,最终将这私人的体验又化作一行一行墨色文字。
所以“没有自己的灵魂”不可以吗?所以这段演绎在我们心里化成这样看似客观,却是使用自成一格的连锁反应化成你眼中的语言体验,这样不可以吗?譬喻薛定谔的猫——你看到了客观的箱子,其实说不定里面藏着“既死又活”的主观的猫,只是不见则信以为无而已。
语言的神奇在于,当你描述这件体验的时候,你的舌头联通你的脑子,用你内在的逻辑,用你内在的价值观念,去为你脑海里的每一个细节评优先等级,去为每一句化为言语的陈述排序,最后变成这看似客观的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