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魏国迁都与三晋换地(前361)

周纪0037  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

魏国为什么要迁都呢?

魏国的旧都安邑地处河东,被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山区有狭窄的一线地方可以和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内相连通,一旦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的交通线,再加上秦的进攻,魏国的形势就岌岌可危了。近些年,韩、赵联合攻魏,秦国进攻河西的事件一再发生,令魏惠王感到不安。

不过,此时的秦国对魏国虽然有威胁,但与魏国以及三晋的实力相比还差了一截,魏惠王并没有将它看成真正的对手。魏惠王一心一意要与韩、赵、齐、楚争霸,关注重心在东面的中原腹地。安邑周边有中条山、太行山,地势险要而进出不便,不如大梁平坦,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实施逐鹿中原的战略。


魏惠王经过长期的筹划部署,终于在这一年完成了迁都。都城迁到大梁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魏惠王常被称作梁惠王。孟子曾经来到魏国,面见国君,与他讨论治国之道、仁义与仁政,名篇《梁惠王上》《梁惠王下》中的主人公正是这位梁惠王。

至此,赵、韩、魏先后完成了迁都,大体方向是从西北向东南迁徙,其用意明显是为了参与中原争霸。让我们看一下三晋的迁都过程。

韩:

最初定都平阳(今陕西临汾西北)

相传韩武子迁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韩景侯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到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

最初定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前424年,赵献子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

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

最初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北)

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

魏惠王像他的父亲魏武侯一样,是个很有进取心的国君。他跟孟子交流时,曾自我评价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魏惠王在迁都大梁前后,处心积虑谋求在中原开拓土地。公元前362年,魏国攻占了赵都邯郸东面的两个城邑列人和肥,对赵国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平息赵国的怒气,弥补其损失,魏国在这一年又送给赵国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两个城邑。

在魏惠王的压力下,三晋之间开始调整和交换土地,把犬牙交错的地块做了一番规整,使得三晋尤其是魏国在中原的土地连成一片,形成十分有利的形势。

公元前361年,魏国取得赵的泫氏(今山西高平),赵把突入魏国境内的旧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送给魏国,而魏把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

公元前357年,韩国派使者把突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封丘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送给魏国,要求交换土地。等到魏国以土地与韩国交换时,又从韩国取得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轵道(今河南济源西北)和郑鹿(今河南浚县东南)。

《资治通鉴》没有对三晋迁都的事件加以记载,也许是为了连贯讲述卫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的情况,我们在这里补充叙述一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