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三、第三相(分三科) 寅一、標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
寅二、釋
【謂暫聞佛或法或僧勝功德已,便得隨念清淨信心,引發廣大出離善法。數數緣念融練淨心,身遂毛豎、悲泣雨淚。】
「謂暫聞佛或法或僧勝功德已」,或者這個佛教徒他少少的時間聽人家讚歎佛的功德、讚歎法的功德、讚歎僧寶的「勝功德已」,「便得隨念清淨信心」,他就能夠得到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那種清淨的信心決定不疑惑,他就有這種境界出現。「引發廣大出離善法」,從這個清淨的信心裡邊能進一步的引發出來更廣大的出離塵勞的功德善法,就是有更殊勝的無漏的戒定慧了。
「數數緣念,融練淨心」,他就一次又一次地緣念三寶、緣念佛法僧的功德,「融練淨心」,來融化他的貪瞋痴、陶練他的清淨心,使令他清淨心逐漸的增長,他就有這種功德。「身遂毛豎」,他聽聞佛法的功德他全身的毛都豎起來了。「悲泣雨淚」,就是有這種……流淚像下雨似的,說他有這種現象。
寅三、結
【是名第三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這是對於佛法的好樂心達到了這麼個程度。下面第四相。
丑四、第四相(分三科) 寅一、標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什麼呢?
寅二、釋
【謂性成就猛利慚愧,於所現行諸有罪處,深生羞恥。】
「謂性成就猛利的慚愧」,這個成就信戒聞捨慧的這位佛教徒他還有一個相貌,就是他的心裡面成就了「猛利的慚愧心」,很強大的慚愧心。怎麼叫做猛利慚愧呢?「於所現行諸有罪處,深生羞恥」,就是他自己若有這種行為顯現出來,殺盜淫妄的罪過的事。「深生羞恥」,不用別人說,自己就是感覺到羞恥。
寅三、結
【是名第四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這個也就是解釋了前面不到三惡道的原因,原來是這麼回事情。
丑五、第五相(分三科) 寅一、標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這是第五相。
寅二、釋
【謂於受持、讀誦、請問、思惟、觀行,求善法中有深欲樂、猛利欲樂。】
「謂於受持、讀誦、請問、思惟、觀行、求善法中」,說這個人這個佛教徒,對於「受持」佛法的道理,「讀誦」佛法的文句,「請問」、有不懂的地方肯低頭、肯謙虛、肯去請問人家,請問了以後他內心裡面常常「思惟」,還能「觀行」、觀即是行叫「觀行」就是能夠深入的觀察,那就是在奢摩他裡修觀的意思。「求善法中,有深欲樂」,這個受持、讀誦、請問、思惟、觀行這都是希求善法的一種行為,在這件事裡邊「有深欲樂」,有深深的好樂心歡喜心,「猛利的欲樂」特別強,其他的事情都不做了,這件事特別重要。
寅三、結
【是名第五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丑六、第六相(分三科) 寅一、標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寅二、釋
【謂於一切無罪事業,修集一切善品加行正方便中,能善修集,堅固發起,長時發起,決定發起。】
「謂於一切無罪的事業」,沒有過失的事業。「修集一切善法」的加行的「加行正方便中」,「修集一切善法」佛法裡面的戒定慧的,這種努力修行的正方便裡面「能善修集」,他有這個能力能好好的努力去修學。「堅固的發起」,他若發動這件事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不能障礙他,所以叫做「堅固」。「長時的發起」,還不是短時期。「決定發起」,一點不猶豫的努力的去做這件事。
寅三、結
【是名第六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丑七、第七相(分三科) 寅一、標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下面第七個「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呢?
寅二、釋
【謂彼為性塵垢微薄、煩惱羸劣,雖起諸纏而不長時相續久住,無諂無誑、能制憍慢我我所執,好取功德、憎背過失。】
「謂彼為性塵垢微薄」,說是這個人他那個性格「塵垢微薄」,這個雜染的事情很少,不能說沒有、可也很少。「煩惱羸劣」,他也有貪瞋痴的煩惱但是它沒有力量,這個「羸劣」就是很薄弱的很沒力量的。「雖起諸纏而不長時相續久住」,雖然現出來有的時候也起煩惱,但是時間很短不會相續久住的不會這樣。「無諂無誑」,這個人的性格他不諂誑、不虛偽、不欺騙人。「能制憍慢」,這種人他的確過去世栽培善根,他也有憍慢的條件的但是他能制伏,「我不應該憍慢」、制伏自己。「制伏憍慢、我、我所執」,能制伏這我、我所的執著。「好取功德,憎背過失」,有功德的事情他努力的去做,有過失的事情就棄捨了。
寅三、結
【是名第七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丑八、第八相(分三科) 寅一、標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這是第八個。
寅二、釋
【謂能善巧藏護其心,於諸廣大所應證處不自輕懱,不自安處無力能中,其所信解增多猛盛。】
「謂能善巧藏護其心,於諸廣大所應證處不自輕懱」,這件事也很重要。他能夠「善巧」的就是他有智慧「藏護其心」,就是保護他的心不要被煩惱染污了,不要有罪過的事情染污他的心,使令那個心清淨鮮白,這是一件事。「於諸廣大所應證處」,對於那個聖人所成就廣大的那種聖道的境界「不自輕懱」,他不輕視自己,他也有信心,「我也能成就」他有這個信心。「不自安處無力能中」,他不會把自己放在「哎呀!我不行啊!我怎麼能夠修學聖道呢?我怎麼能得聖道呢?這個事辦不到的呀!這貪瞋我怎麼能斷呢?我不能啊!」他不會這樣子。「其所信解增多猛盛」,他對佛法的信解漸漸、逐漸的增長,特別的勇猛殊勝有力量。
寅三、結
【是名第八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前面是辨差別,現在是善根的差別。前面是這個標釋的差別裡面這個諸相裡面。有自性一科、安立一科、諸相一科。諸相這科裡面,種類的差別,現在是善根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標已說。
子二、善根差別(分三科) 丑一、標已說
【如是等類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當知無量,我於是中已說少分。】
這個來到佛法裡面的這個有信戒聞捨慧的這個有善根的這位佛教徒,他的相貌很多很多的。「我於是中已說少分」,前面說了八段,我說的這是一少分。
這是已說。下面是總料簡,分三科,第一科是下品。
丑二、總料簡(分三科) 寅一、下品
【如是諸相,若有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當知下品名有間隙,未能無間,未善清淨。】
「如是諸相,若有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這個前面說的這麼多的相貌,若是有安住在下品善根而趣入者。「當知下品,名有間隙」這裡面也有詳細說這個善根的相貌。若是這個人他是屬於下品善根的,就是初開始栽培的信戒聞捨慧這樣程度的佛教徒「名有間隙」,就是裡邊還有其他的過失夾雜在裡面「有間隙」。「未能無間」,他還沒能夠全部都是清淨的善根。「未善清淨」,還不全是清淨的裡面還有雜染。這是這個下品善根的相貌,有這樣事情。底下是第二,是中品。
寅二、中品
【若有安住中品善根而趣入者,當知中品。】
這個人就是中等的,也還是有點間隙,這六根還沒能完全清淨。
寅三、上品
【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者,當知上品無有間隙,已能無間,已善清淨。】
「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者,當知上品無有間隙」,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他的這個六根裡面全是清淨的現行,而沒有過失夾雜在裡邊。「已能無間、已善清淨」,這個人全部都是清淨的了,他舉心動念都是清淨的。
丑三、結趣入(分二科) 寅一、墮趣入數
【如是名為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成就如是趣入相者,當知墮在已趣入數。】
這是第三科結趣入,分二科,第一科墮趣入數。
「如是名為」,說前面這麼解釋有下品、有中品、有上品,他是由下品進步到中品,由中品進步到上品,這就叫做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到佛法裡面的相貌,這還沒得聖道。「成就如是趣入相者」,你成就了這樣相貌的人,「當知墮在已趣入數」,當知這個人就是屬於這個趣入的範圍內了。
這是第一科墮趣入數。現在第二科為他現證。(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