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之色》是马未都关于瓷器三部曲的其中一部,《瓷之纹》是后续的作品,分为上下两集,据说最后一部《瓷之形》还在运量之中。在福建德化生活和工作,难免不会遇到又看这本书的朋友,早在3年前听老师提起这本书,所以当即我就借来过来,可惜借阅的时间不长,只能匆匆读了其中的2到3章,把当时最有感触的部分用自己的感悟的写了下来,现在想想,笔记不好长时间存储,就只有再挪到“简书”里来。
在马未都《瓷之色》书中,马先生通过对陶瓷的颜色的发展历史做一个系统性的阐述,先是从“白”这个颜色开始的,对于身在德化的我,更是提起来兴趣往下看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首先出现了“白瓷”,当然这里的“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而是相对当时所有瓷色而言的白,这种“白瓷”是在当时南方“青瓷”的基础之上将“青”去掉,也可以说是通过一种“提纯”的方式将“白”提炼出来的,而通过出土的实物来看这种“白”,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白,因为它白里透黄。
这种在北齐时期出现的“白瓷”在说法和称呼上仍称之为“青瓷”,并没有“易帜”。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白瓷是在“青”的基础上“提纯”而得来的,那么为什么作为“青瓷”发源地的南方没有率先提出“白瓷”,而白瓷却在北方诞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