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 第十八章 非圣治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述了古人“仁慈恩惠,仁义忠厚”的推政。这里的古人是上古时期原始族群的先民,应该就是韩非子在《五蠹》中所指的巢氏时代。有巢氏,华夏族人,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中国上古时期族群部落首领。
上古时代的先民还没有进入农耕时代,还处在食物采集时代,人口少,社会活动少,而采集的自然物资多,吃得多,自然就没有少食之忧,更无争食之斗,主要危害来自自然界的灾难,比如巢氏用树上筑屋的方法就解决了人在地面上受禽兽虫蛇毒害的危险。那时的族群人口不多,多为家庭成员,日出采食,日落回巢,彼此亲和,物资丰富,相互谦让,见面双手作揖以示礼让。这就是原始先民的生活,简单充实,不管是生活还是思想都自由自然。
正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愿执行的族群内部的管理政策。这被韩非子称为“仁慈恩惠,仁义忠厚”的政治措施。这种看似简单的政治措施,实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无为而治”,一切都自然而然,没有过多的人为因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期,云南昆明发生了严重破坏滇池环湖沿岸生态,大建别墅群与高尔夫球场的恶劣事件。此种恶行,一是破坏了生态环境,无视自然法则与生态文明;二是违反了法规,藐视国家法律与生态建设战略;三是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废公立私,将社会资源私利化,公共利益私有化。按照“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的思想,这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是极为短视的行为,是极为无社会与历史责任感的行为。
上古时代,有上古时代的社会实际,自然就有了适合上古时代的政策措施,也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比如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讲上古推政,就是要说明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重要性。韩非子讲完“推政”,继续说道“处多事之时,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备也;”意思是:处在多事的时代,却仍用少事时代的简陋器具,这不是聪明人该奉行的路线。多事时代,就是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国家形成,人口众多,相对社会物质匮乏,等级观念产生,占有私化思想盛行,人与人、国与国、公与私、上与下的矛盾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实行上古时代的政策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问题繁杂化。
在争斗频繁与剧烈时代,韩非子认为“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意思是:处在大争的社会,却仍遵循礼让不止的老规矩,这不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大争时代的特点就是不统一,分裂为主。春秋战国时代虽名为“周”,但已无实质,一百多个诸侯国争斗到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秦国,国家统一后,才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试想,秦国不尚武,还遵循周礼谦让于别国,还能统一天下吗?别说统一天下,春秋初期就被灭了。大争时代,需要的是实力,而不是华而不实的礼制。
基于以上分析,韩非子认为“故智者不乘推车,圣人不行推政也。”意思是:所以聪明人不坐古代的手推车,圣人不采用手推车式的原始政治。这里的聪明人就是与时俱进的人,社会发展到国家形式,政治与思想的统一是必然要求,时代进步到当今,为公立法,依法治国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君主还想推崇上古时代的“仁慈恩惠,仁义忠厚”的政治措施是行不通的。当车马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时,你还要“推车推政”吗?显然不合时宜,必被社会与时代所淘汰。韩非子在这里还是在批判孔子的“仁爱治国”论,倒不是说“仁爱”不好,而是说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但解决不社会问题,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处多事之时,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备也;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故智者不乘推车,圣人不行推政也。】
不管是多事之时,还是大争之世,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适应环境的变化,努力耕战,蓄积力量,保全国家,平定天下,这才是圣人之治。而不是不识时务,徒有其表,图有名美,危害一来,既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