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18 三百一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语音整理
这一章和第17章一样,都是季康子向孔子咨询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只不过呢,这次季康子问的内容更具体,具体到只有一个方面,就是“患盗”。“患”,就是担心,以XX为忧患的意思。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作为统治阶级,为政之道在于自己要清廉,己正才能正人,更通俗地说就是打铁需要自身硬。
我们来看文本。“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就是说,季康子这个肥仔,向孔子请教,他苦于鲁国盗贼太多,该怎么办?
在古代,盗和贼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不告而取谓之偷,就是我们说的小偷。盗,往往伴随着使用武力,像我们后来说的强盗,就是用暴力去夺取不当的财产。而贼呢,也是偷东西,但是在偷的过程中,往往会伤人,甚至害人性命。因此我们往往说那些大奸巨恶为奸贼。
紧接着,孔子继续阐述自己的理由。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苟”就是假如,是“假设”的结构助词。季康子,他的本意就是让孔老师给出个主意,如何防盗贼,以保全自己的财产。孔子却教他不要贪恋不义之财,要做一个清廉的官员,如果你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偷,自然就不用提防盗贼。
孔子在这里委婉地告诉季康子,这些盗贼都是你自己捣鼓出来的。但是,话又不能说的这么直,所以讲“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你自己不贪,家里没有那么多奇珍异宝,就是给钱奖励别人去偷盗,那他也不去。现在你却通过各种途径巧取豪夺,得到了那么多的财产和宝物,无疑给百姓树立一个榜样,都贵难得之货,贪图享受,正当途径实现不了,所以只能去抢去偷。
实际上,不仅季康子是这样,连鲁哀公他自己也是贪财好利。哀公打破十一税的先例征收两成的税不够用,还想再多征,其结果就是上下交征利。致使国家混乱,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不仅中国这样,国外也一样。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凯撒,就是扑克牌里的那个老K,他因为价格太高要求各级官员不要穿丝绸衣服,但是皇室成员都喜欢穿丝绸,这无形就激发了整个社会对于丝绸的渴望。所以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白银从西方流到了东方。不得已凯撒最后只能带头出来禁止皇室人员穿丝绸。
这些事例无一例外都说明君王的行为和态度,经常会引起百姓的争相效仿。如果君王的欲望过于强烈,自然会激发普通百姓不合理的欲望,甚至野心,导致是盗贼四起,民生混乱,甚至统治也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