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把此篇作为首篇,应该说是众望所归。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患重病的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我想,生活阅历越丰富的人,越会读出更多的东西。课文既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其中既蕴含了作者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深切怀念,又抒写了因当时只顾自己肆意发泄而不顾惜母亲的那种愧疚之情,以及不懂母爱、不珍惜母爱的那种深深的自责,从字里行间可感受到:失去母亲成了心中一种永远的痛。值得欣慰的是,作者从母亲未竟的话语里,获得了新生,成为一位令人景仰的作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品读语言,感知母爱,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生平。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思,导入新课(1)
当代作家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写过这样的话:“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我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母亲,遭遇了怎样的艰难,付出了怎样的爱,让作者刻骨铭心、深深感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写母亲的诸多文章的其中一篇——《秋天的怀念》
(二)浅析标题,明确基调(1)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的阅读方法,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渗透。标题点明了季节,文中的人、事、景都和秋天有关。这个季节既是母亲去世的季节,更是作者觉醒想好好活的季节,里面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更沉淀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抓住“怀念”,明确感情基调:伤感、沉重。
(三)考考自己,扫除障碍(2)
【意图】掌握字词是理解文本的根基,梳理生字词是每课的必修。
重点词语,用不同颜色显示。
(四)学生听读,各谈感受(7)
从听读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失去母亲的悲痛,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当时不能理解母爱的追悔和自责,双腿瘫痪后的痛苦······
【意图】范读,重在感染,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情感。(在感伤的音乐背景中,教师用缓慢、哀伤、沉重的语调朗读课文。)
(五)学生自读,整体感知(5)
朗读提示:1段:对话时的激动 2段:低沉
3段:略愉快 4段:低沉、缓慢
5、6段:沉重痛心 7段:沉着淡定
概括文章的内容?(人+事)
()的儿子,在()的母亲,()的照顾下,()的故事。
(六)品读语言,感知母爱(16)
(1)母亲的哪句话让作者铭刻于心?作者好好活了吗?从哪里看出他没有好好活?(4)
——抓住关键词句(暴怒无常、我可活什么劲儿)
【去词品味】把“望着望着”“听着听着”改成“望着“听着””行不行?
——“望着望着”“听着听着”是一种沉醉其中的状态,和“突然、猛地”形成反差,突出内心的暴躁不安和痛苦无奈。
【读出情感】---暴怒无常、绝望无奈、生不如死
【板书】想死
(2)面对我的暴怒无常和痛苦绝望的生命状态,母亲是怎样做的呢?(找句子,品语言,读情感)
a【还原心理 感知母爱】(4)
画出有“悄悄地,偷偷地”的语句。任选一处揣摩母亲的心理。
【补充心理】母亲心里默念:“儿子啊,-------------------”
【读出情感】小心翼翼 悄无声息
【意图】文中共有四处“悄悄地、偷偷地”,面对我的狂躁和绝望,母亲的爱总是悄无声息。背后藏着的是理解、包容、疼爱、呵护。同时,这样的小心谨慎和作者的状态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需要方法突破,补充心理法能很好的起到体会母爱的效果。
b【咬文嚼字 感知母爱】(4)
【换词品析】把“扑、抓住”换成“走、摸着”,行不行?
——“扑、抓住”写出了母亲当时的焦急、紧张和害怕,唯恐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质疑引思】“忍”住的仅仅是哭声吗?那是什么?
——忍住的是内心的悲痛,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日,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她恳求儿子坚强的活下去,珍惜生命。
【读出情感】焦急 坚忍
“挡”住的是什么?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她怕我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的心情,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细微的动作,却是细腻的心。
【意图】抓住重点动词,是理解母爱的钥匙。采用换词法和追问法,能层层深入的解读母亲的内心。躲是爱,扑、抓更是爱。一切都取决于我的行为和状态。
c【虚词标点 感知母爱】(4)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劝慰
“北海的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试探与央求
“什么时候?”无意识的随口一应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喜出望外、生怕错过,怕再惹怒我 遭到拒绝而试探商量
“好吧,就明天。”仍是随意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喜不自禁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烦躁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激动得絮絮叨叨
【读出情感】喜悦 亲切
【意图】“吧”和“?”能看出母亲一直在探询、在祈求、在期待。推着儿子去看菊,是母亲一直的心愿。小小的想法,却包含着母亲体贴的心。她想让儿子,排遣烦躁,愉悦心情,坚定勇气,活得像菊。终于,儿子有了想去的念想。母亲喜不自禁,这一天她等待了太久的时间。母亲总在察言观色,我的一切都在母亲的目光里。
【板书】想活
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其是散文教学,如果脱离了文字品析,再让人感动的课堂,也不是语文的课堂。“对于母爱的表达,一定要回到文中的原句去品”,钱梦龙前辈如是说。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深处去感受,才是语文之本。人物形象的塑造依托于各种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带领学生从描写中去读去品去析,才是理解母爱的不二法门。
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3)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想好好活呢?(齐读句子,赏读含义)(4)
【问题质疑】“正”写出了什么?写菊的烂漫有何意义呢?
【意图】结尾段对于菊花的描写,很有深意。在此段的品读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秋天”的含义。泼泼洒洒的菊花就是美好生命的再现,也是作者内心坚强的彰显。他终于懂得好好活的涵义,也终于懂得母爱的意义,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读出情感】沉着 淡定
【板书】要好好儿活
(七)对话母亲 认识自己
又到秋天,又是一年菊花开,你又来看花了。假如你是史铁生,漫步在烂漫的菊花丛中,你最想对母亲或自己说些什么呢?(写作、展示)(4)
【意图】有了以上的铺垫,学生对这份平凡但沉甸甸的爱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作者复杂的情感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的微写作应该是理解情感的巧妙路径。怀念、愧疚、追悔、感恩、好好活的信心和勇气等,都得以在文字中再现,作者复杂的情感也得以凸显。
【结束语】:作者从不想活到想活,再到想好好活,可以说是用母亲生命铺就的。是母亲用无私、坚韧的爱,让儿子获得了新生。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一步步走上了成功之路。后来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就像北海的菊花······
课后作业:
相信这份爱已经触动了你的心弦,你想表达对母亲怎样的一份深情呢?请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吧。
4次浏览
赞 评论 转发
1人觉得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