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要强调学习任务群,有主题,有序列,有具体任务去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新课标在强调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更加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导,我一直在琢磨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围绕什么来实施。今天我初步明确了我语文研究的主题:思趣语文。
思趣语文的核心点在“思”和“趣”,因为有思,所以才有趣。因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才更进一步去促进学生思考。在“思”和“趣”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提升学生文化审美与鉴赏力。
2022年的9月,因疫情,成都市各学校进行在线教学,我校语文组研讨以“寻味古诗”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虽然是线上教学,但是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和学生进行互动,进行根据每首古诗的内容去挖掘“思考点”和“趣味点”,让孩子在线互动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得到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得到古诗韵味的熏陶。
《雪梅》在线教学片断
学生朗读古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思考点:教师圈出“争春”,谁争赢了?
生1:雪赢了,雪白。
生2:梅赢了,梅香。
师:是吗?同学们说是吗?
生:不是!它们俩谁都没有赢?雪输了梅的香味,梅输了雪的白。
师:是吗?他们俩都输了,那谁赢了呢?
生:诗人赢了?
师:为什么说诗人赢了呢?
生:他写出了这首诗?
师:哈哈……是吗?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谁到底赢了?
生:我们,是我们!我读到了这首诗,还明白了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每个人或者事物,都各有所长,所以我们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师:好吧!认同你们的观点。
教学启发:通过圈设思考点:谁争春,争赢了?用追问,故意设置悬念去促进学生思维的层层深入,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结生活悟道理。
《鹿寨》在线教学片断
王维的《鹿寨》一诗,是他退隐后在辋川别业居住所作,空寂与空灵,恬淡与唯美,感受到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得其闲适安宁的自在生活。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如何与他们聊诗呢?读准、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明白道理……关键是怎么读懂、读明白!
思考点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你们有没有发现矛盾的地方?
生:老师,我说。不见人,为什么又听到人语响呢?
生:你看嘛,后面不是写了吗?“深林”就是林子很大,很广阔,树林茂密,看不见人呢。
生:哦,我明白了。眼睛看不见人,但是耳朵却能听到人发出的声响。
师:是的。老师圈“见”并说我们眼睛看不见,老师再圈“闻”但耳朵却能听,所以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事物,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还要用心去感知。
教学启发:思考点就是趣点,也是文中的矛盾点,转折点……
《题西林壁》在线教学片断
思考点1:同样一座山,作者看过去为什么会不同呢?
学生读诗去发现,生回答:因为诗人横着看,侧着看,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去看,看到的都是庐山的某一方面。
思考点2:诗人从各个角度去看了庐山,在庐山玩了十多天,和庐山是老朋友了,应该说很熟悉它的真面目呀?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生找出诗中原句: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作者在庐山里,没有出来,没有纵览它的全貌,所以不识庐山真面。
思考点3:大家都说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你获得了怎样的哲理?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
生1:看一个事物,要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判断、客观分析。
生2:就如一件事情,站在我的角度是这样的,站在他的角度是那样,角度不一样看到的问题就不一样,所以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就老是争吵。下次,我叫他们站到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是不是他们就不争吵了呢。
师:是呀,孩子们,换角度看问题,用全视角去看问题,确实事情本质就不一样了。所以因为这两句话也产生了一个成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趣点在哪里?联结生活,反观爸爸妈妈的争吵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