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在交流群抛出一个问题:
班级纪律怎么管?(因为有的时候在我课上或者自习课上有时候会发生学生说话影响班级纪律的情况。)根据我对周围老师的观察,一般是依赖老师威严,就是一般来说学生很怕哪位老师,哪位老师的课堂和自习就没有人敢说话。让我困惑的是,根据我对魏老师的学习,我感觉应该是建立纪律方面的规则去约束,但是具体怎么建立规则,如何建立规则,出现违规情况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还是不太明白。
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魏老师的分析与见解值得思与行,具体摘录如下:
1-你要为你的课堂建立必要的规则与程序。并且,规则与程序是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约束学生。
2-你要对这些规则与程序,每节课都进行解释,直到学生彻底明白。
3-你要设立一段学习期(通常建议1-2周),凡是违规,都不生气,不处罚,而是耐心地重新教,就像给学困生补课一样。
4-你要对所有的违规行为都进行恰当的反馈。(尽量不干扰其他学生,除非是严重问题)。
5-你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复盘总结,以表扬进步为主,直到形成常规,默契。
这个问题难在哪儿?
不是难在学生那里,学生的反应都是自然的,是对老师行为的无意识的反射。重点是老师的系统,明确的规则、清晰的解释、关注或在场,以及无数微妙的互动……这一切,整合成了教师本身的内在系统。如果教师无法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秩序,就会依赖于恐惧,比如严厉乃至于粗暴。
而且老师要尽量避免冲突,让反应成为一个自洽的结构。不是指责训斥,而是共同学习。
我在高中教书时,要看晚自习,还挺长。我就在讲台上备课,看书,批阅作业。学生如果自习说话,我就会受到影响,我就规定了自习不能说话。
我跟学生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自习不能说话,甚至讨论问题都不可以。学生表示理解并赞同。
然后我只有一条规则:上自习说话,就主动站在教室后面,面壁五分钟(五分钟后老师会走过去拍拍他的肩)。
学生会记住吗?沿着惯性,有些人仍然会说话。我记得第一个说话的是班长。我看了他一眼,他就立刻面壁去了,全班都笑。
无论是谁面壁,下课后我都会感谢他:得感谢你,捍卫了规则,让其他同学知道自习时应该怎么做。
其实一次就解决问题了。后面上自习,就始终没有说话的。当然,这也跟自习开始时我的巡视有关,我会用眼神让他们意识到自习的规则。
此时,又有人说:“魏老师说的情况是不是更适合高年级,小学的话,感觉和上面老师说的情况有些类似,现实情况总是哪些老师更严厉,学生纪律会好些”
魏老师继续分析:
纪律问题,需要大量的练习。但首先要有正确的知识。前面讲的,是正确的知识。实际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潜意识中的互动,一二年级原理类似,只是一二年级,需要更多的反馈。假如规则与程序都对了(这一点,普遍存在问题),反馈就是关键。而反馈的要害,是积极反馈。但现实生活中,多用的是消极反馈。
因为老师对学生的纪律问题,会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而很难心平气和地把纪律问题当成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学生违反纪律,跟做错数学题,本质上没有差别。一个是行为学习,一个是知识学习。学生做错题,老师生气得不多;但违反纪律,就非常生气。这是因为老师潜意识里认为,违反纪律,是对自己的挑衅,没有意识到,这是学生缺乏相关的能力,需要加以塑造。
第一步是知,第二步是行。知先要准确,行才有前提。所以有两个困难,一个是知的困难(有时候我们以为这里没有困难,实际上不是),一个是行的困难(这是一个更大的困难,因为知的困难,是意识层面的困难,而行的困难,是潜意识层面的)。
我经常在清晨起来告诉自己:今天一定不要喝酒。喝酒太多,对身体不好。
然后等要吃午饭了,我就会问自己:今天中午,喝黄酒还是白酒?喝西凤酒还是军马场酒?
晚上躺在床上刷剧,也会反问自己:难道这时候,不应该喝一瓶啤酒,享受一下这份惬意吗?
——我们总以为我们在思考,实际上,许多时候是在被本能或情绪掌控。
然后我就会想,那些教室里的孩子,难道也不是这样问自己的吗?他们想要学好,知道学习是有价值的。但是,到了要付出努力的时候,身体却非常诚实。
那么,教育的改变,要从哪里开始?这就是教师面临的挑战。不要只是去寻找方法。要相信,卓越的老师、优秀的老师和平庸的老师,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差异不在这里。
平庸的老师寻找方法,最后发现训斥最有效;优秀的老师发展反馈系统,通过系统建设和迭代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卓越的老师给学生以梦想,让他们忽略了纪律,被吸引而主动维护秩序。
无论是家庭/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要有一种长期主义的态度,就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学习过程,对孩子足够的宽容,又有必要的指导,让孩子感觉到被谅解,被尊重,同时有路径,有方法,有限制,有解释。
想着一招解决问题,结果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而且,容易跟孩子冲突。我确实会更倾向于将这一切定义为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指责与纠正的过程。孩子不是问题,是我们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这一原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
问题二:
家长在家要怎么做才能做到老师说的家校结合,改善老师所说的情况呢?因为在家确实没有在校的环境,如做作业没人可以讲话,看书不需要提醒会本来就很喜欢很专注,不会走神,也不会出现追逐打闹。一遍遍的说教感觉不到效果,惩罚批评就更不行,导致的结果就是回来都不分享在校发生的事情。
魏老师观点:
重点是理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与动机。孩子无法和成人沟通时,就会威胁,以及封闭(比如不上学,拒绝交流)。成人要理解,孩子到底遭遇了什么?他是如何感受学校、老师、学习以及生活的?这种不被理解,但被操纵的痛苦,弥漫在小孩的世界里。
成人对孩子的威逼利诱,是普遍存在的。对家长来讲,这种反思几乎不可能。所以,有些题目是无解的。因为家长缺乏一些根本性的思考,关于亲子关系,关于孩子的未来。
我打个比方,假如一个孩子,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家长会如何理解和反应?
1-家长会有情绪反应:你就是不努力,懒惰,才导致今天的结果的。而且,你不行,你还不努力?
2-家长会逼迫孩子:你回家不许玩,就是要好好学习。周末去上补习班!
家长以为,他这样努力,孩子就可能持续进步。但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孩子整个人格先被否定了:你不行。那么,哪怕孩子想努力,就像吃药一样,事倍而功半。然后,压制得当,孩子会表演勤奋。
但实际上没有主动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给大人看。孩子内心实际上很痛苦。
正确的反应是:
1-考差了也没有关系,人生路很长,但不要放弃,尝试一下自己能走多远。(成长性思维)
2-我们研究一下,从哪里入手?切切实实地和孩子一起研究问题,研究知识上的漏洞,而不要只要孩子刷题,就安心。
3-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上,给孩子玩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亲子互动的时间。
4-留大量的时间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上,给予孩子以支持。好处一是恢复自尊,二是发展第二曲线。
例如学生卫生习惯差,爱往地上丢垃圾的问题,魏老师是这样分析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塑造问题。重点不是怪学生,而是研究行为规律。比如,爱往地上丢垃圾,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有几种可能:1-扔垃圾不方便,那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的设施,或者给孩子以指导;2-班级卫生缺乏有人负责或轮流负责;3-没有进行强有力的解释与反馈;……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划定责任区。(因为往往找不到扔垃圾的人)
同时,要把扔垃圾这件事,跟教养关联起来(不是指责学生没有教养,而是正面地持续地引导,让学生在扔垃圾的时候,有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而不是破坏规则的自由感与愉悦。
只要真正重视,持续跟进,基本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这些只是常规问题。需要明确的规则与程序;强有力的高位的解释;以及反馈跟进。
许多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研究一下,会发现有一些障碍,解决掉了,就正常了。大部分问题都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规则,反馈与沟通问题。但是,很容易被定义为人的问题。
我建议大家要非常重视三本书,哪怕觉得读起来没有意思,三本书指向的思想方法,也非常重要。分别是《麦肯锡方法》《清单革命》以及《金字塔原理》。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是不同的问题背后,关乎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缜密。思维方式不缜密的地方,情感就会不恰当地参与,妨碍了我们冷静地看问题。而这三本书提供的思考的表达工具,持之以恒地练习,有助于我们思维的清晰。思维清晰了,解决问题就方便了。
自问:
我这样理解过孩子吗?这样思考过纪律吗?
没有!
我常常只有“管”而缺乏“理”,哪里有问题管哪里,忽略了背后的思想分析与必要的行为建设。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要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并且建立明确的规则与程序,持续的反馈,长期的坚持。
学习才是硬道理!
感恩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