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一个线上活动,也是疗愈节参与企业组织的。至此,几个链接上的机构都开始有意识地深入了解,也为未来可能的深度链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这次线上互动分享的主题是“美食疗愈”,小伙伴们先从美食命名开始,开启了话匣子,也勾起了自己不少的童年回忆。
对于吃,其实我是不太在意的,只要味道过得去一般就没所谓。但听到其他小伙伴们如数家珍地从美食的做法,到家庭的氛围感等不同角度来各抒己见,我顿时发觉自己生命中好像缺失了些许部分。
印象中,妈妈做的菜始终都很好吃,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很有温度。所以,她也很乐意用一桌好菜来招呼客人。
但其实做一桌菜还是很累的,从前期的采买,到后期的制作,有些费事的菜式还需花费额外的时间。
看着妈妈一个人忙前忙后,当时的自己却被嫌弃地插不上手,久而久之,对于做饭这件事渐渐有了没来由的厌恶感。
到后来,妈妈实在烧不动了,我们就到外面去吃,当然也会呼朋唤友。
虽说省去了不少麻烦,但等菜的过程也是难熬的。
年轻时的我不善言辞,也疏于交际,更是自尊心作祟,看着别人能很畅快地聊到一起,我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越是如此,我越是将聚餐视作洪水猛兽,巴不得早早吃完早早回家。
所以,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我是丝毫没有体会到美食的温度,更别提美食的疗愈作用。
那最近又是什么促进了我的转变呢?
或许就是从自己开始生病开始。
人体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食物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历经外卖大战后,能为一家人亲手煲羹汤的温馨场面反而成为了稀缺。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安静地吃饭,聊聊彼此的进展,现在在我看来,是难得的放松。尤其看到自己做的菜被大家分享,不仅仅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更是一种爱的传递。
忽然间,我开始理解妈妈为啥强忍着病痛也要为家人做饭的举动了,那也是她爱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可惜我理解的太晚了。或许在当时,我能顶住压力帮她打打下手,或许她能和我多说一点自己的现实焦虑,最终的恶疾或许也就不会演变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2个小时的美食疗愈结束了,我还久久沉浸在往事里不能自拔。
或许,用心烹饪美食既是对家人的爱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妈妈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