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依然聊一聊关于色彩体验这一话题。
前两天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将色彩应用到信息的快速识别上,今天再来看看色彩如何辅助我们对于不同类别对象的区分,从而进一步提升在分类识别方面的体验。
PPT动画带来的启示
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微软的Powerpoint软件,这款软件作为演示文件设计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彻底改变了商业演示和沟通的方式,将更为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精简高效的文字作为信息的媒介,使信息传播更具效能,这是Powerpoint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演示方式可以认为都是Powerpoint的变体,形式千变万化,比如在纸质卡片上进行手绘创作,但最终的目标一定是将信息以一种清晰高效的形式传递给读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PT是一种底层思维的增强器,通过视觉上的辅助,将演讲者拥有的丰富知识和底层思维彻底展现出来。
下面我们将视角放在Powerpoint这款软件的界面设计上。
在Powerpoint软件中,动画是非常重要的视觉表达形态之一,通过合理的动作组合,将视觉以动态方式呈现。
但动画其实也是相对复杂的。在每一页PPT中,我们需要基于我们的演示目标,对动画进行整体规划,需要选择最为有用的动作、间隔时间以及退出机制,有的时候,动画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程序设计。
而对于如何选择动画,我觉得Powerpoint的界面设计是下了功夫的,也就是将色彩引入了动画控件列表的设计中,使用户能够尽可能在浩如烟海的一个个动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首先,就是在最开始的动画入口将设计者高频使用的动作列出,便于选择,同时如果要找到效果更为丰富的动作类型,可以进入“更多”选项,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区分方式。
然后,按动作的特性和用途,分为几个大类,如进入、增强和退出,这些大类按不同颜色来区分的,比如进入类动作统一用绿色表示,退出则用红色,效果增强则用黄色,这样的搭配组合非常清晰,当我们熟悉了这个功能后,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我们所要的动作,我们完全可以跳过“进入”、“增强”这样的文字提示。
动作型组件
除了Powerpoint软件外,我们在不少软件中都会遇到“拖拽”这一行为,也就是在某某库中选择一个形状或者组件,然后拖拽到工作台中,进行下一步的调整和配置。
其实,在Powerpoint软件中也有类似的拖拽组件,也就是“形状”功能,点击某一个形状的缩略形式,在工作台上就可以“复现”相同的形状,然后进行各种参数的配置。
目前的形状功能还是比较强大的,形状数量较多,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灵活多变的可配置形状,但在功能全面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即查找时是否方便,目前从我个人使用体验而言,一些特殊形状还是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
这里是否也能像动作一样,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比如先将形状分为规则图形、不规则图形、逻辑图形、自定义图形等,然后用色彩来区分不同的类别。
同时,在可见的未来,也许可以融入一些智能的识别技术,支持设计师在纸上手绘后,上传至识别引擎,然后自动识别出对应的形状。
我再说一个RPA行业的编辑器。
在RPA编辑器中,主要也是拖拽各个控件的方式,这些控件经过一定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图,供软件机器人遵照执行。
对于这里的控件,其实也可以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分类,比如模拟人类工作的行为,分为识别(人类的五官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对识别的信息进行怎样的处理)和输出(将工作结果以怎样的方式处理)。
分类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这样每一位流程设计者都能按照人类的工作行为,非常方便地对照到软件机器人的规则上。
比如,要从PDF上识别出文字,那我就知道从黄色的识别控件中选择,而最终需要呈现在excel表上时,我就会从绿色的输出控件中选择,这样的体验和Powerpoint的动画控件体验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