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书院十月读书计划之Book6--《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Day1
在《沟通的艺术》、《人性的弱点》中,自己切实感受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和普遍存在的一些沟通不当的问题。祸从口出,经常发生。身边自己也可以判断某些语言或沟通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也知道一些沟通存在问题的人。但当自己深入其中,作为一个沟通者,内心是希望沟通是有效、善意、积极和有收获的,但往往不一定达到效果。今天的非暴力沟通,期待能在意识层面,特别是实践操作上给予良好指导。
非暴力沟通的概念
非暴力沟通,意指我们要善用语言,时刻提醒、注意甚至刻意地,发自内心的应用善意的话语进行沟通,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不要话中带刺。无论你是说话的一方还是倾听的一方,都是用爱和善意去聆听彼此的需要,去表达自己,让双方都感受到“爱”。当形成了非暴力沟通之后,你的人际关系将得到大大改善。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赞美的渴望,所以嘴甜的人,别人更乐意帮助。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一句不当的话语,不经意间可能让别人离你越来越远。作者同时还指出,非暴力沟通还是一种持续的提醒,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沟通的本质,掌握更多有效信息,不被情绪所操控,让我们更加专注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
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要学会非暴力沟通,就要先了解,哪一些沟通方式是不恰当的。他们有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等等。仔细揣摩,我们的语言沟通中,线上线下的评论中,甚至一些新闻报道中,并不缺乏这样的不恰当沟通。”这个问题你应该去找....“,”某某今天开宝马,某某却还在开着辆老爷车“。文中提到的”不得不“,一个回避的“高频词”,“又是周一,我不得不早起去上班呀!"。而"小明天天考100分,你怎么没考100分?”、“你应该做作业的”、“赶紧睡觉”、“这个人怎么开车的?”、“你到底会不会开车”这些词,也是我常用的。深层次的理解,这些话语其实只会造成他人的压力和不适,内心抗拒。而对自己,也会带来占有、自我强加等不利心理。一次,一个好友希望我帮他办一件事,而这件事是自己不能左右,又要托人的事,内心真不想去做,很为难,有压力。最后,事办好了,但却慢慢疏远了。
慎做“评论者”
文中希望我们慎做“评论者”。作者指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而人们却恰恰倾向于听到批评,在交流中也经常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看事观物,也通常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凭第一感观就会给别人贴上标签。作者希望我们,在听到这些评论性的言论时,应该多留一个心眼,多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区分观察与评论。人的感觉有时真是很奇怪,今天可以凭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语就会去评论别人不错,明天又凭别一个动作或事件,评论别人的不当。其实,真是很累心还累时间不是?沟通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负面的情绪,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原因,不过是这些“评论性”的话语惹的祸。说话时多做一些观察性的描述,而非评论性的言论;倾听时多做一些询问,或者多做一些观察,而非盲目听信,如此一来,沟通便会变得柔和而充满善意。
同时,作者也说: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反对评论,它只是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所有的评论都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水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小马自己下河试了试,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水不深也不浅。
我的暴力沟通
我的一些“暴力沟通”的方式和我的转换,希望大家批评指导:
对女儿:“赶快做作业”--改进--“你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
”你看**的字写得这么好,你的写得这么难看“--改进--”**的字写得很工整、清秀“
对工作:“你应该这样去做”--改进--“我是这样的的,因为这样做有**的好处”
Day 1
今日导读
语言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有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语言可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如果我们能善用语言,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净化语言,让我们从“非暴力沟通”做起。
№1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一)
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你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是也,也非也。“非暴力沟通”一定是不提倡动手的,但也不仅仅是不提倡动手。当你的话中带刺,引发了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都算是 “暴力沟通”。正所谓“恶言伤人六月寒”,有时候,语言的暴力甚至比身体的暴力更令人痛苦。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充满爱的沟通方式,是能让双方感受到善意的“爱的语言”。无论你是说话的一方还是倾听的一方,“非暴力”的沟通方式都是让你用爱和善意去聆听彼此的需要,去表达自己。当你能洞察对方隐藏在话语里的需要时,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善。
如果我们听到的是批评呢?听到批评,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自己申辩、退缩或者反击,但是这些反应往往不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因为在听到批评时,愤怒、委屈、尴尬等情绪会让我们失去理智,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批评背后所隐藏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才是我们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非暴力沟通”提出,当我们听到批评时,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肢体上所反映出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2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二)
那么,“非暴力沟通”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吗?作者并不这样认为。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它还是一种持续地提醒。它能够帮助人们在沟通的时候把握沟通的本质,掌握更多有效信息,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所操控,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
非暴力沟通可以用在很多方面。
比如大学的寝室,几个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人住在一起必然会有一些摩擦,但是人们常常不愿意把不满说出来。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总会爆发的。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能开诚布公地谈一谈,理解对方的需要,说出自己的需要,原本的矛盾也就烟消云散了。再比如,广东人总喜欢称呼别人靓仔、美女,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赞美的渴望,所以嘴甜的人,别人更乐意帮助。
此外,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马歇尔还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些内容将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进行详细地讲解。
№3 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一)
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可是,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反而选择了“异化的沟通方式”,那我们所感受到的恐怕就不是爱了,即使这个沟通是以爱的名义。
在本章中,作者马歇尔介绍了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一是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我们常说人言可畏,大众的“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人,在中国社会,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看到年轻的女孩子背着奢侈的包包,很多人上来就会说她肯定是傍上了大款,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互联网上的口水骂战、人肉搜索,等等,道德评判会变成一场充满恶意的道德审判,一个过度道德化的社会是可怕的。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二是进行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很多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甚至生发出“羡慕嫉妒恨”,比如社会中的仇富心理。同样,孩子之间的比较也司空见惯,中国是一个竞争惨烈的国家,很多家长不得不从娃娃抓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当下流行的观念,“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家长的口头禅,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比赛,让孩子们痛苦不堪。盲目的比较,只会蒙蔽人与人心中的善意,毫无益处。
№4 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二)
三是回避责任。人的一生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责任。但越长大,我们越应该对自己的思想 、情感和行动负起责任。“家里没菜了,我不得不去一趟超市”“我真不想上班,可是我不得不去” ,显然,这种“不得不”的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使我们被情绪主宰。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日本侵略中国时,日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屠杀,即使是战后很多人也毫无悔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服从命令,责任应该由上级承担。
四是强人所难。我们常常会对别人抱以要求,上级命令下级,家长命令孩子等,这些关系是生活中相当常见的。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威胁或惩罚。“不应该”“应该”“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频繁出现,人们倾向于使用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依靠权威去要求别人做事情,并不一定是别人发自内心的行为,这会造成彼此间心灵的隔阂。
№5 慎做“评论者”(一)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如果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经常在话语中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你看她生活不检点,所以到现在都找不到男人娶她;她的话真多;他实在太差劲了……诸如此类,这样的话一个传一个,矛盾也就自然爆发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际间的摩擦有时因为利益纠纷,但也常常因为一些只言片语。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有着“贴标签”的习惯。遇到一件事情,或看到一个人,我们可能只观察到一些表面信息,但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给这件事或这个人贴上标签。这是一种最方便、最简洁的方式,但同时也是对事情、对他人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既然已经知道了人们通常都有这种惯性,那么同样承担着听话者角色的人,在听到这些评论性的言论时应该多留一个心眼。比如多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区分观察和评论。
№6 慎做“评论者”(二)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表格来帮助区分感受与评论。
就像表格里所列出的一样,原本只是评论性的言论,但是多问一句,就能够区分出观察和评论,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当时的情况不适合多言,那么也应该多做一些观察,亲自去接触或者感受,再给出自己的判断。
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反对评论,它只是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所有的评论都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要过河,水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小马自己下河试了试,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水不深也不浅。
沟通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负面的情绪,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原因,不过是这些“评论性”的话语惹的祸。说话时多做一些观察性的描述,而非评论性的言论;倾听时多做一些询问,或者多做一些观察,而非盲目听信,如此一来,沟通便会变得柔和而充满善意。
思考与讨论:
写下今天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看看自己是否在这些事情中使用了“暴力沟通”的方式。如果有,请写下你们的对话。认真地思考,这些对话中所隐含的双方的需求和感受。然后想一想,如果事情重来一次,你是不是可以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