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工第一天,心理学直播课程学习又开始进入状态,今天的课程是发展心理学当中关于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内容。
在刘老师的讲解中,青春期的范围主要以少年期为主,年龄阶段分布在11、12-15、16岁之间,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处于初中或者刚步入高中阶段的群体。
01-几个概念
A.心理断乳:青少年在心理上脱离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而变得相对独立的过程称之为“心理断乳”。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的加速,无论是身体的成长还是生理机能的变化和成熟,让少年儿童在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一方面会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属于成人水平,另一方面则要求与成人平等的社会地位,最后就是渴望社会给与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这种成人感使得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要摆脱成人的约束,尤其是父母的约束。
B.逆反心理: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显著的特点是“变”。身体开始发育了,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属于“心理断乳期”或“逆反期”。青少年逆反期和幼儿期的逆反期不一样,青少年的逆反期主要表现在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以及观念上的碰撞,主要的对象,就是父母。因为他们独立活动的愿望在这个时期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的理解自尊,只是强烈的要求比人把他们看做成人。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是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他们就会厌烦,甚至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萌发对立情绪。
C.独特自我:独特自我是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以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其实就是将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自我与现实统一于自我,人为我的就对的,而不能够理解别人为什么和我不一样。
D.假想观众: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关注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应该关心、关注自己。
02-“心理断乳期”的少年
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认知发展处于高峰期,尤其是记忆力方面,记忆的广度(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们,记忆力是非常好的,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质的影响。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看,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也就是说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抽象逻辑思维、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
其次,少年期是个体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会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同时有很强的自尊心。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之前文章中提到的那个跳楼的女学生,在她崩溃之前,她多次强调母亲当着同学面打她以及不顾她的反对擅自用她的照片当手机屏保的事,根源其实就是源自于女孩的自尊心在母亲面前不值一提,或者说母亲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孩子长大了,已经有了自尊心了,需要得到大人的尊重,但是母亲完全没有顾及她感受,觉得她还是个孩子,啥也不懂,以至于让她开始抗拒母亲所做的一切,长此以往,最后母女二人闹到了断绝关系的绝境。
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已经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的违反组织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是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想起之前意老师跟我说,有一次课堂上讲到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案例的地域可能恰好和一位同学的家乡比较接近,所以这个同学就开始和她争论,一直强调“我的家乡不是那样的”,之后愣是花了两天时间在研究这个内容,迫切地想要和意老师证明他说的是正确的。当然,其实这个学生说的也没错,只是课本表达的意思和这位学生的关注点不是一个方向,提这个案例,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家长也好,作为父母也好,面对这一群有强烈探索欲望和自我表达欲望的孩子们,无论对与错,我们都应该要多听、多看、多了解和引导、多关注并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重要阶段。
03-普遍性困境
在还没有进入职高之前任教之前,其实我对这一块的了解并不多,因为回顾当年的自己,似乎是一种父母不管、老师管不过来的状态,学好学坏全靠自觉。庆幸的是那个时候总体环境相对单纯,再加上农村的条件落后,我们无法接触到过多外面的花花世界,以至于没有受到过多负面的影响和诱惑,顺利度过了那几年的迷茫清楚。现在回过头再想想,其实那个时候,就在自己的身边,打架的、网吧通宵的、逃课错学的这一类现象也还是比较多见的,但对于说自杀、抑郁以及其他的精神类疾病等等,是比较少的,所以和现在的孩子们相比,那个时候的我们,虽然同样迷茫,同样充满了对父母、对老师的反抗,同样想要迫切的融入这个世界,想要获得认同感和尊重,但总体还是快乐多一些,精神压力相对小很多。
反观现在的青少年孩子,尤其是当我给这一群连高中都没考上、对读书毫无兴趣的、受包着手机过日子的少年们上了三个月的课之后,对当下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心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触。
首先,是对网络游戏、短视频的沉迷。他们会不由自主的陷入自我的一种强迫性,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旦停止网络游戏就会出现明显的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不安,而且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尤其是现在各种短视频、网游的出现,较强的娱乐性、互动性瞬间就能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又不会受到现实生活的干扰,给了他们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以至于沉迷成瘾。再加上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自我保护和心理防御能力都很弱,如果父母无暇顾及关照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网络习惯,又或者父母本省都没有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放之任之,任其发展。我所面临的这群学生,可以说至少90%以上都是处于这种状态,离开了手机,离开了网络,在他们眼里,似乎很难看到本该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长时间的沉迷手机网络,让这个本该活力四射、充满激情的群体,变得沉默寡言,无心学习,完全沉浸在了那个虚拟的世界而无法自拔,看着心痛,却又无法改变什么。
其次,是青春期的精神疾病。去了职教任教之后,经常和班主任们聊天,经过三个多月的了解,我发现几乎每个班上,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处于抑郁或者类似抑郁的状态中,以至于这些班主任每天都提醒吊胆,生怕孩子们哪天就给大家来个“惊吓”。
第三,青少年的自杀倾向。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头条山时不时会弹出到某某城市某某少年自杀的新闻,每每看到这一类的咨询,我都会陷入沉思,其实事件的背后,并不是多大的问题,有时候仅仅是父母的几句说教、老师的一个批评,这些脆弱的孩子们,便对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和希望,选择了最绝望的一条路。究其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本身的心理障碍、家庭环境、学习压力以及不能面对的个人遭遇,让他们心底的情绪的得不到释放,试图采用自杀的方式来达到目标。就像我一直提到的那个女孩,后来我和她的班主任聊天,发现她其实已经闹过很多次自杀了,在宿舍也多次用修眉刀割腕,手腕上的伤痕不下十条,其实在我看来,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而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逼迫她的父母妥协,也有一些孩子,甚至都还没想清楚为什么,一口气的冲动,变告别了这个世界。着实令人痛心疾首。
第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作案特点日益暴力化,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劫、斗殴、强奸以及盗窃。这些现象,究其背后的根源,一方面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据少管所和监狱公布的一些数据显示,有近27%的犯罪青少年来自破碎的家庭,有近50%的犯罪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是数据直指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巨大问题。另一方面,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时期对同伴交往的社会关系需求增强,同伴的影响会逐渐取代父母的影响,由于害怕被孤立、害怕被排斥,以至于在这种群体的压力下不自觉的去参与到犯罪事件当中。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其实是源自于青少年本身所处的这个阶段,决定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没有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最终如入歧途。
04-多一点包容和关爱,让迷茫的青春充满阳光和希望
面对这个处于迷茫中群体,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我的耳边听了无数的吐槽和无奈,但这些困境光靠学校、光靠老师们能量,是不可能解决得了的,而且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能多一点关心与呵护,多一点包容和关爱,多一点尊重与疏导,让这群”迷路“的孩子们,一点点成长,让他们的生活有阳光和希望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