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發表於2009年,刊載於ET&P上的文章,其核心在於試圖建構一個關於企業創業策略(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y簡稱CE模型)的流程模型,包含CE模型的前因、中間要素、以及結果/產出。
當前的商業環境下,要求企業使用創業型策略作為通往成功的路徑,策略性創業即試圖通過現存組織進行更多的創新,讓決策者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更具備創新性和創意。從組織策略的視角而言,這樣的策略是非常可取的。
但目前對於CE策略的探討則有著不同的概念,而創業策略是CE的核心,尤其是firm-level的創業策略。Copper(2000)指出創業策略已經被認為是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成功的企業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延續成功並且建立相應的能耐。但是,創業策略到底是什麼?其概念改如何界定還是相對模糊的。
Amit(2000)將創業策略描述為組織內部的一種現象,即創業策略關注的是組織內部,而不是動態競爭策略。
Morris(2008)認為創業思維的策略就是解決1.市場中有哪些未得到滿足的空間?2.公司如何才能持續的讓自己與眾不同?3.我們能把客戶引向哪裡?
Russell(1992)策略創業是企業策略的重要組成方式,創業策略是一個持久的、在組織內部受到認可的與創新有關的活動,和資源配置模式。
還有學者將創業策略定義為產生租金的策略,綜上,先前研究未能給策略創業一個完善的定義也沒有對什麼是創業策略以及策略創業的發展路徑進行統一的定義。
本文對於企業創業策略的定義為:企業策略創業是企業不斷地、有意識的利用創業機會來實現績效的增長,尋求競爭優勢;而且企業創業策略是企業主動地、有目的的行為。本文通過建立模型,幫助學者們認識企業策略創業的前因、後果以及過程要素。
由於先前的研究也對策略創業提出過許多相關模型,而本文所提出的與先前的相關模型(內部創業「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EO、策略更新「Strategic Renewal」以及個體創業行為「Individual-level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共9篇文章)在5個方面有關聯性
第一部分
關注的創業現象(focal entrepreneurial phenomenon)
先前的研究主要從4個方面來關注創業現象,即內部創業「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EO、策略更新「Strategic Renewal」以及個體創業行為「Individual-level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其次,對9篇文章進行摘錄
對於內部創業(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和策略更新(Strategic Renewal)的文章,
Guth et al.(1990)關注企業創業和策略更新的決定因素和效果,但文章的模型沒區分企業創業和策略更新兩者的差異。在其模型中,企業創業策略(CE策略)並非是一種企業策略,而是一種獨立於企業策略之外的現象,在這一模型中,企業創業策略「這種現象」受到策略的結構、過程、核心價值觀以及信念等要素的驅動。
探究企業內部創業和策略更新具體行為的論文主要有Burgelman(1983)和Folyd(2000),兩篇文章都是關注創業過程的(Process-focused)即由內部創業和策略更新而產生的創業策略的過程。特別關注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在上述兩個過程中的作用和角色是什麼。
Burgelman(1983)和Folyd(2000)具體闡述了內部創業和策略更新概念下的具體過程或流程,即探討這兩個概念黑盒子裡具體發生的事情。
而三者都認為企業創業策略是策略的外部因素,並非是企業策略的一種。
Dess(2003)從4中企業創業策略如何產生知識進行了探討,Dess的文章沒有通過Guth文章中對於企業內部創業和策略更新的定義進行討論,而是利用Covin和Miles(1999)所提出的企業策略創業和策略更新的4種形式展開的探討,模型專注於探討CE類型和組織學習之間的因果關係。
個體創業行為「Individual-level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Hornsby(1993)模型關注組織中個體層次的內部創業行為的決定因素,相比上述其他模型,Hornsby的模型更加關注是什麼導致個人會產生內部創業行為。這種對個人層次的關注使得模型與其他模型(將CE策略作為一個可識別的、獨特的策略)
Hornsby的模型隨後被Kuratko等人進一步改進了,Koratko等更多的關注個體或組織對創業結果的評估,以及更關注中層管理者創業行為的前因與後果。Kuratko的模型也沒有將CE描述為一種企業的策略
(我個人覺得Hornsby, Koratko和Dess都沒有將企業創業策略視為一個層級,或者從概念上與企業策略進行探討,更多的是在探究企業創業策略的具體內容,即打開這個黑盒子,了解裡面具體發生的事兒以及這個事兒的前因和後果)
關於EO
EO的研究與本文的研究最相似,Covin和Lumpkin等人描述了組織層面EO的前因和後果,EO是一種帶領企業進入新市場/新領域的過程、實踐以及決策行為(the Process, Practices and Decision-Making activities that lead to new entry);
而本文的企業創業模型與EO有4個不同之處,
1.在概念方面,EO被視為一種組織狀態或品質(By conceptualizing EO as an organizational state or quality),這種狀態或品質是由幾個維度來定義的,即創新性、Risk taking, Proactivitveness,隨後Lumpkin等人又將這個維度拓寬了。本文的企業創業策略模型沒有指出EO的維度應該有什麼改變,而是指出通過實施特定的策略,EO如何在整個組織中得到體現。也就是說作者認為EO是蘊含在企業策略創業模型中的。但是現有的EO模型沒有說明企業內的創業/企業家精神是如何產生以及源自於哪裡的,即創業產生的來源。
-
EO模型沒說明企業家精神的具體來源(locus or loci of entrepreneurship),即組織創業行為和過程的來源還未解決,而本文的企業創業策略模型中的三個元素指出了創業行為和過程會由那個位置產生。
3.EO是由組織創新性、R-T、proactiveness等5個維度的組織行為而反應出來的,即「一個組織的行為使得其具有創業精神」,組織行為可以被視為是否具有EO的手段/方法。而本文的CE模型則是將組織行為視為CE策略模型的一部分。、
4.當前的EO模型明確的將策略視為一種獨立於EO的要素,Lumpink(1996)甚至將策略作為EO與企業績效的調節變數;Covin的文章也指出有類似的做法,但其也指出了EO和策略的關聯性。而CE策略模型沒有將策略獨立出來,其是一個可識別的獨特的策略模型。CE策略模型的前提就是創業精神可以作為一種組織策略(這種觀點,即創業策略是企業一種獨特的策略也被許多學者所接受)。CE策略模型描述了企業創業策略如何成為一種可識別、可實施的企業策略。
第二部分:CE策略模型的建構
作者在本文建構的CE模型包含三個主要部分,即前因、要素和結果,同時,作者又從組織、高管和成員三個層次進行分析。
前因:外部環境條件(firm-level), 個體創業認知(Individual-level)
要素:創業策略願景(ES vision)、創業前組織架構設計(pro-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和創業過程與行為(Entrepreneurial Process & Behavior)
結果:競爭能耐(Competitive capability)和策略重置(Strategic repositioning)
基於這些變項之間的關聯性,作者建構了CE策略模型,並基於上述變項間的潛在關係建構假說。
1.由個體創業認知(Individual-level) to 創業策略願景(ES vision)
創業認知是個體用來評估判斷或進行決策的知識結構,涉及機會評估、風險增長等。而本文中的個體創業認知主要指個體的信念、態度、創業價值等。其中創業信念是創業的基礎,創業信念引發對於創業的態度認知,態度進一步體現創業價值。進一步,創業策略被代表為對創業新創業過程的承諾,組織中個體對於創業的認知反映了這種承諾,進而會影響TMT對於創業的認知,從而影響創業願景。因此,PP1:TMT對先前創業認知越強,組織出現策略創業行為的願景就越強。
2.由個體創業認知(Individual-level)to 創業前組織架構設計(pro-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對於創業的認知存在於企業的TM和成員之中,這種認知在組織中可以很明顯的反映在組織文化中,因此,組織成員的創業認知度會影響組織創業設計的建構(主要在組織文化方面)。因此,PP2:組織成員的認知強度與支持創業的組織文化行為有正向作用。
3.由個體創業認知(Individual-level)to 創業過程與行為(Entrepreneurial Process & Behavior)
創業行為可以通過許多具體的創業行動來體現,識別和利用創業機會是創業行為和創業過程的本質,當組織成員有創業認知時,其就會試圖尋找創業機會,是否對創業機會進行追求取決於機會的吸引力,即個人對於機會的認知強度。
PP3:個人對創業的認知強度越高,a.機會識別的幾率就越大;b.尋求開發創業機會的概率就越大
4.外部環境條件(firm-level) to 創業策略願景(ES vision)
環境變化讓個體認識到對於企業策略創業的需求,Lumpkin(1996)指出企業在面臨快速變化、具有競爭性等環境都會促使其開展企業創業的策略。產生創業策略的願景是對高強度競爭的市場、技術變化以及產品市場變化的回應;由於競爭激烈,企業必須追求技術和產品的提升,這樣的改變也促進創業行為的開展;技術變革帶來創新與市場的變化,促使企業必須在不斷變革的新技術上領先才能取得競爭優勢;環境不斷改變促使市場逐步走向細分領域,環境的異質性促使企業創業策略出現,企業在關注細分市場的同時,造就了新產品,使其匹配到了新機會。競爭強度、技術變遷、產品市場重鑄,環境的這三方面變化促使創業機會出現,這些機會可能會被不同層次的個體所識別,但都至關重要。企業創業行為的發展往往都是自上至下,TM是創業願景的塑造者,也是提供者。但意識到環境的改變也需要依靠創業者的認知,在沒有認知到環境的改變時,創業願景不會出現。
因此,PP4:環境的三個方面變化與TM的創業願景呈正相關;PP5:環境的三個方面變化與TM的創業願景受到個體認知強度的調節。
5.外部環境條件(firm-level) to 創業過程與行為(Entrepreneurial Process & Behavior)
外部環境不僅對創業願景有影響,而且會影響機會的識別過程,同時,個體的認知不僅對PP4有調節作用,對於環境與創業機會的相關性也有調節作用。
PP6:3種環境要素與組織成員識別創業機會有正向關係;
PP7:3種環境要素與組織成員辨識創業機會的正向關係受到創業認知的調節;
PP8:3種環境要素與組織成員尋求利用創業機會有正向關係;
PP9:3種環境要素與組織成員尋求利用創業機會的正向關係收到哦創業認知的調節;
6.創業策略願景(ES vision)to 創業前組織架構設計(pro-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企業的高階管理者有為企業創業行為負責,但這不僅僅是高階管理者的責任。高階管理者必須建構頂層設計才能使創業行為蓬勃發展,在本末O型中創業的組織架構不是一種組織特殊的形式,而是組織內部環境的context,也是一種鼓勵個體創業的氛圍。制定有效的組織架構也是CE策略最難的,而這種架構的建構也受創業願景的支持。這種架構包含4個方面:
(1).結構(Structure)
結構是組織對權利分配、溝通方式以及工作流程的安排,具有創業願景的TM偏好哦能夠促使願景傳遞的結構,最能代表創業組織結構的是具有有機性的組織結構,階層扁平、決策分散、形式主義較低、權利的分配基於專業知識的累計。
(2).文化(Culture)
成員的心裡層面,如組織認同、對工作的態度、責任心等都與組織文化密不可分,管理支持(Management Support)和管理裁量權對於企業文化有著較強的影響,由於高管的言行對於組織文化有直接影響,因此,伴隨著管理支持和管理裁量權,高管展現出創業願景時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組織文化的走向。
(3).資源/能耐
當資源的組合能使得組織完成目標任務時,資源就被成為一種能耐。識別和開發不同的創業機會要有不同的資源,基於異質性以及VRIN的資源對於創業機會的發現和開發利用是最有幫助的。同時,資源和能力是TM進行決策時的基礎,而決策和行為反映了創業策略的願景,因此,有創業願景的TM會鼓勵獲取創業能力的資源。
(4).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s)
獎勵系統會對Risk-Taking以及創新性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其也是組織架構建設的一部分,獎勵系統也會受到創業願景的影響,進而影響創業行為。
綜上4個方面的論述,作者指出
PP10:與TM有關的/由TM產生的創業願景與上述四個方面的組織架構呈正相關
7.創業策略願景(ES vision)to 創業過程與行為(Entrepreneurial Process & Behavior)
企業的創業願景是由TM塑造的,由企業文化所加強,由組織的成員實施,願景自上而下傳遞,伴隨企業文化的促進能有效的加強員工對機會發現和利用的能力,員工也會受到鼓勵。
因此,PP11:創業策略願景與企業員工識別創業機會/開發創業機會呈正相關。
8.創業前組織架構設計(pro-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to 創業過程與行為(Entrepreneurial Process & Behavior)
成員對創業的認知會促進機會的識別和利用,但這樣的過程需要一個組織架構來連接TM的創業願景與成員的認知,並促進機會的識別/開發。
PP12:4種組織結構與創業機會的識別呈現正相關關係;
PP13:4種組織結構與創業機會的開發呈現正相關關係。
9.創業過程與行為(Entrepreneurial Process & Behavior)to 競爭能耐(Competitive capability)和策略重置(Strategic repositioning)
通過CE策略,組織可以增長知識,發展能力;這一過程主要通過對創業機會的開發和利用而獲取,主要包括對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以及對產品市場的改變進行識別;另一方面,通過CE策略可以將企業帶到一個新的位置,改變原有的屬性,將企業定位在一個新的產品市場,最終就要求組織重新對其策略進行規劃。
因此,PP14: 創業機會的開發與組織競爭能力的強弱、策略重新定位有正相關;
10.競爭能耐(Competitive capability)to 創業前組織架構設計(pro-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競爭能耐的改變會直接通過組織架構來影響企業未來的CE策略,機會開發影響現有能力,也影響新能力的建構,能力的建構促進組織例規、組織文化以及資源流動
開發創業機會→組織的競爭能耐→組織例規、組織文化以及資源流動。
因此,PP15:組織競爭能耐的強度與創業前組織架構設計(pro-Entrepreneurship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有正相關;
11.策略重置(Strategic repositioning)to 外部環境條件(firm-level)
通過CE策略不斷校準組織策略與外部環境的匹配,在不同的階段,企業會根據CE策略結果重新評估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進而制定下一步CE策略,而組織的CE策略也會影響環境的走向,例如技術變革方向、競爭激烈程度等。
PP16:組織CE策略結果的策略重新定義與4個外部環境相關。
心得:文章從概念的角度對企業策略決策的前因、後果以及過程要素進行了梳理,並通過這些構面,結合不同的研究層次對這些不同要素之間的關係機制進行釐清,形成一連串「企業創業策略作為與結果」。在整合CE模型的同時,把「個人認知」連接到「企業的行為後果」強化了企業TM在創業方面的重要性。
文章在最後與實務連接的部分也提到本文指出的模型可以為深陷泥潭的企業或尋求突破的企業有所啟發,即這樣的企業或許可以試圖運用創業策略來擺脫泥潭或者尋求突破。
另外,CE策略還有2個種重要貢獻,首先,要落實企業創業策略不僅要在各個層面的要素都提前佈局,而不是等創業機會出現再佈局,但這種佈局能否與創業機會匹配需要非常策略性的思考;其次,對於企業策略創業研究的學者們可以參考這種模式,即思考企業是在初創時期就應該具有CE策略的觀點,讓他們在後續發展中事半功倍;或者在後續發展中尋求有這種思維和態度的高階管理者甚至高階管理團隊。